“怎会在大明时代,反而全是平庸之辈?所以这种情况绝不可能发生!”
他斩钉截铁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。
假如按照老四朱棣的观点,像李文达这样的优秀读书人今日就不会出现在客栈之中。
朱标细细琢磨了许久,才再次开口:“尽管老四的推测不大可能,但他确实启发了我一个新的思路。”
“来应天府参加考试的学子们,纵使个别才疏学浅,但总体水平不应被低估。”
他强调,“问题可能出在我们筛选进士的过程中。
虽然过万学子通过了乡试,但他们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。”
“设想一下,如果最具天赋、最富才华的那一部分学子未能脱颖而出,而选拔上来的却是平庸之辈,那么确实难以称之为盛世。”
朱标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,从这个角度看,确实难以定义为盛世。
短短时间内,他已在脑海中构想了多种可能,这只是其中较为缓和的一种。
朱樉听到这个说法,眼中掠过一抹震惊:“这意味着……”
朱标打断了他:“先别着急下结论。”
他提醒道,“此次恩科的主考官是刘三吾,他德高望重、才学卓越,更是国子监监正,没有动机去做那样的事情。
或许先生的视角比我们更宽广深远。”
朱标将目光移向远方的客栈,心头涌上一丝不安。
沈飞曾让他们静待三日,三天后便是放榜之时。
万一恩科选拔过程中出现差错,那将会是何等震撼的大事?届时,可能会有多少人因此丧命?
另一边,西安门之外,朱元璋在毛骧陪同下再度出宫。
政事缠身,他在宫中批阅奏章已久,迫切需要外出走走放松心情。
自从上次探访沈飞,见识了宫外世界,朱元璋越发觉得宫内生活乏味,唯有出门行走方能舒心。
一如以往,朱元璋身着便服,毫无皇帝的架子,倒像是个富足的商人。
这次出行,他甚至未骑马,出了宫门便步行。
喧嚣的市井之声环绕耳边,无需他人转述,他就能真切感受到每个百姓和学子话语中的情感波动。
一对学子的交谈吸引了他的注意:“吴兄,你觉得这次考试怎么样?”
“有些信心,题目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,理解主旨并不困难。”
“吴兄看来定能高中,而我可能还需努力,不过我坚信下次必能成功!”
“贤弟无需过分谦逊,不过我有一心得,想与你分享。”
“是什么呢?吴兄快说!”
另一学子催促道。
吴兄回应:“皇上这次开设恩科,出题方向明显倾向于考察我们对制度建设、教育理念以及地方治理的理解。”
“这又能说明什么呢?吴兄你快告诉我,我真的猜不出来!”
“这就意味着皇上渴求的不仅仅是学问,更是品质与学识兼备的才子,只要你心性端正、学问扎实,成功登科的可能性极高。”
“这么说……”
“所以我预祝你此番科举必能成功,痛饮庆贺吧!”
“哈哈,正是如此!正值盛世,我们应当痛饮一番,今日不醉不归!”
两位穿着简朴的学子,身上流淌着北方士子特有的坚韧气质,他们的对话让朱元璋颌首微笑,对自己的决策更加肯定。
借助这次大规模的恩科考试,定能巩固民心,大明王朝绵延百世的可能性无疑大大增加。
国子监内,所有考官集中在一间密室内,门外有重兵把守,任何人都不得靠近。
刘三吾和白信韬亦在此处,面对面而坐。
“刘大人,您的审核进度如何了?”
白信韬一面审阅试卷,一面低声询问。
“一切都在有序进行。”
刘三吾面无表情,冷冷回应。
听闻此言,白信韬的动作微微停滞,眼中掠过一丝得意之色:“沈飞啊沈飞,你不过是个国子监博士,还想挑战我的地位?如今你已被革职并逐出学宫,我要让你在应天府无立足之地。
在蓝大人回来之前,我一定要将你彻底赶出应天府,让你永无翻身之日!”
大明皇宫,御书房内,朱元璋在宦官们的服侍下褪去常服,正专心致志地净手洁面。
他满脸笑意,洗着手的同时频频点头,显然在回味着刚才在宫外的所见所闻。
贴身太监小黄门惊奇地发现,皇上已经很久没有这般愉快了。
“皇上您今天出宫肯定碰上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吧。”
他笑着递上毛巾为老朱擦手。
朱元璋接过毛巾,擦手完毕又还给他。
“确实遇到了好事,而且是天大的好事!”
他欣喜地说,“这次恩科吸引了上万考生参加会试,他们都是我大明江山的未来栋梁啊!”
重新穿好绣龙袍服,坐在椅上,朱元璋笑得合不拢嘴。
出宫一趟,他才深刻体验到“百姓是江山基石”
的道理,每次与沈飞博士的交谈,都能让他领悟到更多治国真谛。
然而,想到沈飞这样一位极具才华的大臣,却被徐达等人强行赶出国子监,刘三吾也同意了这一决定,这让朱元璋的心头如同扎了一根刺。
差点,就差点失去了一个宝贵的贤臣。
脸色瞬时阴沉下来,朱元璋眼角微微跳动。
小黄门见皇上脸色突变,赶紧转移话题,重提刚才的话题。
“皇上,今日应天城想必是热闹非凡,学子们考完试后必会举行庆典。”
听闻此言,朱元璋颌首,阴郁之色短暂消失。
“的确,南北学子均已完成了考试,现正欢庆着呢。”
朱元璋补充道,“不过,南北学子的性格特点有所不同,南方考生活泼奔放,北方考生则更为稳重,还真不知道最终榜单上南北各占多少名额。”
小黄门见朱元璋展颜,便乘机讨好:“不论南北学子在榜上各占多少,皇上您都已将天下英才尽数揽入囊中,小的恭祝皇上成就了大明的辉煌开局!”
说着,他恭敬地行了个礼。
朱元璋听罢大笑:“你这家伙,倒是挺会说话。”
但他紧接着认真起来:“没错,有了这次恩科盛世,我大明江山必将长期稳定。
只要没有人敢起兵造反,后院平安,我就能一心一意对付北方的元朝残余。
这就是我的阳谋,我要让全天下的文人都围着老朱家转,我们只需把控仕途晋升的通道即可。”
他眼中闪过一丝期待,“这次恩科展现出了盛世气象,接下来就看三天后揭榜揭晓了,只要按照我布置的去做,大明江山定会世代相传。”
客栈之内,店主正忙碌地接待顾客。
这段时间,由于大量学子下榻此处,使得客栈生意异常红火。
而在这片喧嚣之中,沈飞独坐在包厢内,面前是一壶热气腾腾、香气四溢的茶水。
他对外面学子的议论听得一清二楚,一切都在按照他的预期发展。
不久之后,这些学子或将爆发激烈的愤怒,那时,朱元璋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震怒,一场大案在所难免。
沈飞正等着亲眼见证这场大火能否让自己亲手点燃,让国子监从上至下经历一次彻底的洗牌。
同一时间,沈飞独自坐在客栈窗口,透过窗户关注着楼下往来穿梭的学子们。
不同于那些正在欢庆的人,此刻还在街头徘徊的学子大都认定自己必将落榜。
在这群人中间,也有明显的差异:有的萎靡不振、浑浑噩噩,仿佛丧失了灵魂,他们是认清自己局限、感到无力回天的学子;而还有一些人,尽管心中沮丧,却依然保持着清醒,他们正在反思自己的不足,准备迎接下一次挑战。
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学识储备,在乡试中脱颖而出实属难得,而会试的挑战性远超过他们的预想。
面对这样的现实,他们整理行囊,计划返乡,或是选择接受命运安排,抑或预备再度尝试。
这群人的遭遇,从根本上讲,恰是科举制度内在逻辑的体现。
毕竟,科举是一场全国性的严苛选拔,旨在发掘并拔擢那些兼具智慧与毅力的杰出士人,容不得半点瑕疵,因为稀缺性才是价值的核心,这一点无论普通百姓还是君王都深谙于心。
因此,统治者竭力集权,其意图在于:只需适时释放一丝权力,即可赢得民众的感激涕零。
至于那些末世王朝的帝王,有时候并非全因自身昏庸无能,更多是因为前代祖先挥霍过度,导致到他们这一代时,朝廷权力已然削弱,实际掌控权已被各类势力集团牢固掌握。
若历史轨迹未变,大明王朝也将步此后尘。
如果土木堡之战是个显著的历史拐点,那么开国之初的党派斗争实际上早已埋下了伏笔。
浙东、淮西两党间的激烈争斗已成日常,高层独断专行,对外来官员及下属缺乏基本尊重,沈飞仅是其中众多受此影响的一员。
然而,与其他人不同的是,他既能书写出推翻元朝的策略,同样具备颠覆这些党派的能力。
与此同时,还有另一部分学生持有迥异的态度。
相比那些学识基础薄弱、态度轻浮的同学,他们的眼中更多燃烧着怒火。
这批满腔愤慨的学生往往身材魁梧,面庞刚毅,从他们的行为举止中可以轻易辨识出他们是北方子弟。
今年参加恩科考试的北方学子数量极为有限,万余人中仅有数百人。
在这支队伍中,一个传言犹如野火般迅速蔓延开来。
尽管他们内心深处并不愿意相信这次恩科会出现舞弊现象,但这则谣言就如同一颗悄然植入的种子,深深植根在每一位北方学子的心底,难以摆脱。
每当他们目睹一群南方书生欢庆雀跃,信心满满地自诩将入一甲三名时,心中的疑惑便愈发强烈:尚未揭榜,何来的自信?同样是十年寒窗苦读,为何你能成功,我却不能?
猜忌是人性的一部分,无法避免。
此刻虽未爆发,北方的考生们只是将这份疑虑藏在心底,压抑着心头的怒火,静待揭榜之日。
他们仍对大明秉持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抱有信心,但一旦三日后金榜揭晓,这份怒火将无法抑制。
这股怒火如同等待爆发的火山,一旦喷发,后果将是毁灭性的,可能牵连无数生命。
沈飞嘴角掠过一抹微笑,心中暗道:“你们将我逐出国子监,原以为我将就此没落,却不知此举正是让我跳出束缚。
如今面临生死危机的,将是你们!待到那裁决之剑落下之际,看你们谁能幸免于难!”
“我已铺垫好了一切,只待引燃的瞬间!”
他心中默默布局,犹如堆积如山的干柴,只需一把火星,便会熊熊燃烧起来。
这场大火将会带来一场浩劫,届时,无人能够逃脱。
金榜巍然挂起,吸引着无数求学者奔赴京城,他们渴望在那熠熠生辉的榜单上觅得自己的姓名。
倘若能有幸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其上,无疑是家族荣耀的巅峰,足以在家族史册上单独留页,彰显无双的荣誉。
面对如此盛大的期盼,学子们无不热切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在金榜题名。
在众人殷切的目光中,一位身着南方服饰的青年才俊振臂高呼,畅怀大笑:“我就知道必能高中,果不其然!此次看来是要进宫面圣了!”
历朝历代,江山稳固,而士族如潮水般轮替,今日上榜的诸多才子,多是各大望族精心栽培的后裔。
在这些家族内,一种观念根深蒂固:不论时代如何变迁,无论是元还是明,家族都需派遣年轻一代入朝为官,借此掌握更大权势,为家族赢取更多利益。
他们认为朝廷必然会对自家有所回馈,因为他们曾支持朱元璋夺取江山,若无他们的助力,或许今天的大明江山亦非朱氏所有。
在他们看来,自身的贡献不可磨灭。
然而,他们未能料到朱元璋的强硬与冷酷。
千年岁月中,唯独朱元璋从贫寒百姓崛起,成为一代雄主,他的治国手腕与常人迥异。
朱元璋并不在乎你的出身是否士族,只要触及皇权核心,他的利剑必将无情落下。
在他的理念中,天下属于黎民百姓,而非哪一家士族,他的眼里不容沙粒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