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来读小说网 >都市> 铁血雄兵川军团:刀光如雪
铁血雄兵川军团:刀光如雪

铁血雄兵川军团:刀光如雪

简介:
四川军阀割据,混乱不堪,大小军阀常年内战,争权夺利,最后杀出重围的只有两个人刘湘和刘文辉。二刘大战,最后刘湘逆转局面,击败刘文辉,统一了四川军阀,成为蜀中之王。1937年,抗日战争爆发,四川军民无不义愤填膺 铁血雄兵川军团:刀光如雪
您要是觉得《铁血雄兵川军团:刀光如雪》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微信里的朋友推荐哦!

《铁血雄兵川军团:刀光如雪》第一章 偶像的破灭

    田颂尧:绰号“冬瓜”,生于四川省简阳市。时任第二十九军军长,为对付入川红军,被蒋介石委任为“川陕边区剿匪督办”。

    徐向前:生于山西五台永安村。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,参加过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。红四方面军入川时,出任总指挥。

    王铭章: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。毕业于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。与红军作战时,担任第二十九军第四师师长。

    杨森:生于四川省广安市龙台镇。时任第二十军军长兼任第四路军总指挥,其人骁勇善战,被称为川中第一战将。

    刘存厚:生于四川省简阳市。任第二十三军军长,他是川军“武备系”的核心人物,但在红军入川时,其部已衰弱不堪。

    刘湘:字甫澄,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。在历次四川内战中取胜,逐渐统一四川。时任第二十一军军长兼四川“剿匪”总司令。

    刘从云: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。刘湘的军师,“孔孟道”教主,帮助刘湘实现了“以神治军”。

    王陵基:生于四川省乐山市。刘湘帐下的首席大将,时任四川“剿匪总部”第五路总指挥。王陵基长于军事,其战绩可与杨森相媲美。

    范绍增:绰号“范哈儿”,生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。袍哥出身,有上山为匪的经历。在刘湘手下任旅长,曾出川攻打贺龙的红三军,之后又参加了对红四方面军的围追堵截。

    唐式遵:绰号“唐二瘟”,生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。与潘文华同为刘湘最亲信的战将,但军事指挥能力并不出众,且被指缺乏阳刚气质。

    邓锡侯:字晋康,绰号“水晶猴”,生于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。时任第二十八军(后番号改为第四十五军)军长兼第一路军总指挥,他为人圆滑,因此方方面面都吃得开。

    李家钰:字其相,绰号李矮子,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。当时依附于刘湘,并被刘湘任命为第三路军总指挥,他作战勇猛,不惜气力,在二线川将中可排第一位。

    刘湘率诸侯联军与刘文辉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,这场好戏的始作俑者田颂尧却不见了。

    不是冬瓜不爱热闹,而是不得不缺席。

    我们熟知的第四次反“围剿”,以蒋介石碰得头破血流而告终,不过这个失败指的仅仅是进攻中央红军失败。在打击另外一支红军,即红四方面军时,他得手了。

    在发起第四次“围剿”后,蒋介石即亲自督师武汉,集重兵围攻红四方面军所在的鄂豫皖苏区,其麾下悍将卫立煌率先攻陷了安徽金寨。

    如今的金寨,只是大别山里的一座偏远小县,但当时的地位非常显要,乃兵家必争之地,抗战期间甚至被作为安徽的临时省会。卫立煌攻克此地,对击破鄂豫皖苏区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。

   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,红四方面军被迫实行“战略转移”,离开大别山,溯汉江西上。

    那时节,田颂尧正调兵遣将,当着刘文辉的面拿板砖拍自个儿的胸脯呢。他听到风声,说红军已到了陕南,陕南与他的川北防区离得很近,这让冬瓜心里立刻十五个吊桶打水——七上八下起来。

    直到有一个人给田颂尧来了封信,读完这封信,他才松了口气。

    来信的人叫邝继勋,原为邓锡侯手下的一名旅长,现为红四方面军的军长。邝继勋在信中对田颂尧非常客气,口口声声称他为前辈,说要借路经过川北防区,请他高抬贵手。

    冬瓜是个没多少脑子的人,他把红军当成了跟他思维差不多的四川诸侯,当下便信以为真,放心大胆地将主力从防区抽到了成都。

    可是随后传来的情报却渐渐不妙起来,说是在防区内发现了红军便衣的踪迹。这些便衣化装成磨刀匠,一边走街串巷,喊着“磨剪子哩戗菜刀”,一边绘制地图,其所绘地图都非常精细。

    不是说路过吗,这是在干什么?

    还没等田颂尧回过神来,红军突然对川北防区发起闪电进攻,且兵锋直指巴中三县。

    田颂尧在巴中三县原驻有大量部队,但抽调后仅留了一个团,平摊下来,每座县城仅能分到一个营。如此微弱的兵力,自然顶不住红军的猛攻,一时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来。

    田颂尧这个后悔啊,然而再悔再恨也来不及了,因为成都巷战已经开始,他被刘文辉逼到城内的一角,自己都快完蛋了,哪有余力再去援救。

    所幸邓锡侯的居中调停又把他从深水里给捞了出来。与刘文辉达成协议后,田颂尧就匆匆忙忙地赶回了川北。

    此时他的巴中三县早已落入红军的掌握,田颂尧所能做的,也不过是竭力防止红军继续推进而已。

    成都巷战,已经把田颂尧给打惨了。

    当年川中诸侯曾有多种实力榜单,除了耳熟能详的“七雄四强”外,早一点的还有“春秋五霸”,分别为刘湘、刘文辉、杨森、邓锡侯和田颂尧。这些榜单里面,田颂尧虽然排名都不靠前,但每一次都少不了他,分量之重可见一斑。

    在田颂尧的鼎盛时期,他拥有四万多人马,防区囊括川北二十六县,这也是他敢跟刘文辉叫板的一个重要原因。有一段时间,他甚至还想学着刘湘建空军,并且正经八百地成立了“航空筹备处”,连机场都已经修了个样子出来。

    经过成都巷战,冬瓜虽然还不至于像那幅时事漫画上所描述的,“摔到稀烂”,但已颓象毕现。明眼人都能看出,其时的田颂尧已渐成一蹶不振之势。

    就在他既紧张又惶恐的时候,蒋介石送来了委任状,将他由军长升为“督办”。

    蒋介石的乌纱帽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奉送的,田颂尧的这个督办有专用名称,叫做“剿匪督办”。也就是说,给你升官,是为了让你在跟红军作战时能更起劲一些。

    假如红军“造访”的是别人的防区,田颂尧也许会觉得乌纱帽有些烫手。现在被夺去的本来就是他自己的防区,就算不升官也得干呀。再想想,刘湘爬到那么高的位置,不过也是个“督办”,田颂尧真有一种无功受禄、喜从天降的感觉,马上兴高采烈地宣布就职。

    田颂尧实力不济,蒋介石也看到了。随乌纱帽一道奉送的,有近百万发子弹和二十万军费,同时蒋介石还派人告知田颂尧:“胡宗南驻军陕甘边区,要是你觉得吃力,可以让胡宗南派两个旅进川协同作战。”

    胡宗南的部队号称“天下第一军”,是蒋介石的嫡系精锐,战斗力自然是没得说。可田颂尧又怕胡宗南来了之后赖着不走,所谓“送走者行孙,又来孙行者”——一样不好对付。

    于是田颂尧只派一个参谋前往甘肃,见了见胡宗南,却没有表示欢迎对方入川的意思,等于什么都没说,不过是敷衍一下蒋介石而已。

    田颂尧这边刚刚办喜事,红军那边也张灯结彩地在巴中创立了川陕苏区。

    很明显这是要建房上梁,做长居打算了。

    田颂尧再也无法安之若素。

    论军政才能,冬瓜属于比较平庸的类型,他打仗主要靠孙震。孙震名为其手下的副军长,但实际权力很大,田颂尧的二十六县,他本人不过才直管五县,孙震却能直管十三县,事实上已经成了诸侯下面的小诸侯。

    长此以往,自有功高盖主之嫌。平日不打仗时,将帅之间难免会生出各种猜疑和冲突,孙震一气之下便托病去了上海。

    要打仗了,田颂尧又想起这位必不可缺的悍将,成都巷战前便将其紧急召回。耍大牌归耍大牌,孙震也明白一损俱损、一荣俱荣的道理,指挥作战时不敢稍有大意,能使的解数几乎都使了出来。

    成都巷战惨败归惨败,但丝毫不影响田颂尧对孙震的倚重。他自己刚刚官拜“剿匪督办”,就力保孙震为“剿匪总指挥”,再度将指挥权全部交到了对方手上。

    红军入川后有如秋风扫落叶,田颂尧和孙震知道不容易对付,所以最初在作战计划和兵力部署上,都十分审慎小心。

    两人经过商议,决定分左中右,对红军实行“三路围攻”,出动部队占去总兵力的三分之二,超过已入川红军的两倍以上。

    三分之二上去后,果然大不一样,基本上是川军有进无退,红军有退无进。尽管一进一退之间,过程都极其缓慢,但起码得说,川军打的是胜仗,不是败仗。

    两个多月之后,田颂尧得以收复巴中三县。

    田颂尧蒙了,是那种随时都想喜极而泣的蒙。成都巷战后,连他自己都一度有种不祥之感,觉得自己的军队可能要沦落为不能打仗的垃圾了,没想到小子们如此争气长脸。

    知道对手是谁吗,是蒋介石也要惧其三分的红军啊,你们就算真是垃圾,也是垃圾中的战斗机!

    成功的道路是坎坷的,经历太多坎坷的“成功人士”,其表现也往往会有些反常。

    田颂尧给人的印象,一向都比较平庸拘谨,不然也不会被人叫做冬瓜了,可就是这么个老实孩子,一下子变得出奇的高调。在各种文告上,田颂尧使用的头衔都是“督办兼军长”,就唯恐别人不知道他已经升了官,成了督办。

    田颂尧一再“告捷”,每次都能得到蒋介石的回电嘉奖,称赞他“迭克名城”。并且还提出,要田颂尧把他“取得节节胜利的战略战术”总结一下,以便上报交流经验。

    这抬举得,几乎就把田颂尧当成了川中名将,让冬瓜想不飘飘然都不可能,但冬瓜在忘乎所以的情况下,也闹出了不少笑话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