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来读小说网 >都市> 血腥的盛唐3:武则天夺权
血腥的盛唐3:武则天夺权

血腥的盛唐3:武则天夺权

简介:
在最鼎盛时期,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,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,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,涌入长安朝圣,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;然而事实上,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 血腥的盛唐3:武则天夺权
您要是觉得《血腥的盛唐3:武则天夺权》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微信里的朋友推荐哦!

《血腥的盛唐3:武则天夺权》齐王李祐造反

    贞观十七年(公元643年)春天,大唐的天空依旧澄明。

    这一年,太宗李世民四十五岁,君临天下十有七载。

    十七年来,大唐帝国政通人和、国泰民安、四海升平、万邦来朝,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,这个繁荣强大的帝国都足以让李世民感到欣慰和自豪。

    一切看上去都很美。

    但是,这年正月,一则令人不安的流言却开始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悄悄流传。

    流言说的是太子李承乾。

    要了解流言的具体内容,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到长安的酒肆茶坊里,听听某长安百姓和某外地旅人的如下对话:

    某外地旅人问(下面简称外地人):人们说太子什么?

    某长安百姓答(下面简称长安人)说他有病。

    外地人:什么病?

    长安人:足疾。十几岁时生病落下的。

    外地人:这么说,堂堂储君居然是个瘸子?

    长安人:别说得这么难听,人家那叫足疾!

    外地人:足疾也罢,瘸子也罢,问题是这种人将来怎么当皇帝?这不是有失国体吗?将来岂不是要让番邦人笑掉大牙?

    长安人:说得也是……不过,皇上还有一个儿子魏王李泰,长得膘肥体壮、膀大腰圆……不,是长得高大威猛、仪表堂堂,而且聪明颖悟、多才多艺,最受皇上宠幸。您不知道吧,皇上出门都把他带在身边,瞧这势头啊,这魏王李泰迟早有一天会把李承乾拱掉,自己当太子。

    外地人:哦?如此说来,当今皇上也有废立之意啦?

    长安人:这个嘛,咱平头百姓不敢瞎猜。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,很多名流政要和勋贵子弟都在向魏王靠拢,如果不是他有戏可唱,那帮人精干吗要削尖了脑袋往他身边拱?

    外地人:嗯,有道理。那我们就骑驴看唱本——走着瞧吧……

    这些流言蜚语就像春天的柳絮一样在长安坊间到处乱窜、恣意飞扬,最后终于不可阻挡地飞进皇宫,落进太宗李世民的耳中。

    李世民勃然大怒,同时也隐隐生出了一丝不祥的预感。

    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五,在元宵佳节的朝会上,一脸阴霾的李世民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作出了严正声明:“听说坊间的官员、百姓认为太子有足疾,而魏王颖悟,又时常随朕出游,所以议论纷纷,甚至有投机之徒已经开始攀龙附凤。今天,朕要明白告诉诸卿,太子的脚虽然有毛病,但并不是不能走路。而且《礼记》说:‘嫡子死,立嫡孙。’太子的儿子已经五岁,朕绝对不会让庶子取代嫡子,开启夺嫡之源!”

    谣言止于智者。

    愚蠢的流言止于自信的帝王。

    李世民坚信,只要自己毫不动摇地坚持嫡长制的原则,不让任何人有机可乘,太子李承乾就能在皇权的接力赛上稳稳当当地接好下一棒。无论在任何情况下,李世民都绝不允许武德九年那场兄弟阋墙、父子反目的悲剧在今日重演!

    坊间的流言虽然可恶,不过它顶多就是让李世民感到郁闷和不安而已,但接下来发生的这件事情,却足以令他陷入巨大的悲怆和哀伤之中。

    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,李世民最为倚重的股肱大臣之一、一代名臣魏徵与世长辞。

    听到噩耗的那一刻,李世民如遭雷击,哀恸不已。

    他为魏徵举行了一场庄严而隆重的葬礼,命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百官全部去给魏徵送行,并赐予“羽葆鼓吹,陪葬昭陵”的特殊待遇。在当时,这是人臣所能享有的最大哀荣。

    魏徵出殡的那天,李世民登上御苑的西楼,望着那支一眼望不到头的送葬队伍,往事在他眼前一幕幕掠过,泪水止不住潸潸而下……

    还没等李世民从魏徵之死的哀伤中完全解脱出来,一些令人不安的坏消息又接踵而至。先是鄠县(今陕西户县)县尉游文芝密告代州(今山西代县)都督刘兰成谋反,有关部门经过调查,证实刘兰成谋反罪名成立,随即将其逮捕并腰斩。紧接着,新任洛州(今河南洛阳市)都督张亮入宫辞行时,居然向皇帝告密,又说有个朝廷重臣要谋反。

    谁?

    侯君集。

    张亮是开国功臣,侯君集也是开国功臣,如今一个开国功臣状告另一个开国功臣谋反,这个问题绝对要比刘兰成一案严重得多!

    是张亮在诬陷,还是侯君集真的要造反?

    似乎后者的可能性更大。

    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侯君集这个人,其实早在贞观十四年就开始出问题了。当时他出任西征统帅,率部平定了高昌,于是就有些居功自恃,公然侵吞高昌王室的大量珍宝。上梁不正下梁歪,其部众看见主帅带头贪墨,顿时一哄而上,争抢战利品。

    侯君集不敢制止,因为他是第一个伸黑手的。要是他贼喊捉贼,手下人绝对不服,而且回朝后肯定会把事情抖出来。所以,侯君集只好睁一眼闭一眼,任手下人尽情哄抢战利品。

    也许是事情闹得太大,所以他刚刚班师回朝,就东窗事发了。

    有关部门抓到了他贪墨的证据,立刻对他发出弹劾。太宗李世民一听奏报,二话不说就把他丢进了诏狱。

    侯君集满腹不平。

    自己刚刚为帝国立下赫赫战功,可一回来,居然连皇帝的面都还没见着,连一杯庆功酒都还没喝到,就先蹲号子吃了牢饭,这他奶奶的算怎么回事?

    后来中书侍郎岑文本上疏替他求情,李世民才把他放出了诏狱。可侯君集平定高昌的功勋好像从此一笔勾销了,不但没人给他摆庆功宴,更没人给他加官晋爵。这口鸟气,侯君集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!

    在侯君集看来,李世民在玩弄帝王术,借惩贪之名对功臣进行打压。从此,侯君集心灰意懒,“志殊怏怏”(《旧唐书?侯君集传》),对李唐朝廷和太宗李世民的忠诚度一落千丈。

    与此同时,一个大胆的念头开始在他心中蠢蠢欲动。

    贞观十七年二月,太子詹事张亮被调出朝廷,改任洛州都督,侯君集故意刺激他说:“是什么人排挤你?”

    张亮没好气地说:“不是你还有谁?”

    侯君集急得跳脚:“我讨平一个国家回来,却碰上比一间屋子还大的嗔恨和猜忌,我还有心思排挤你?”

    见张亮不语,侯君集忽然卷起袖子大声说:“老子郁闷得不想活了,你要不要反?我和你一起反!”

    乍一听如此大逆不道之言,张亮着实吓了一大跳。他先是在心里问候了侯君集的十八辈祖宗,继而暗暗叫苦:今天这些话要是被人听见,自己就得陪着侯君集一块玩完!虽然此次无缘无故被弄出京师他也很憋屈,可他万万不敢往造反的事上想,如今侯君集这么一嚷嚷,简直是拽着他往火坑里跳啊。

    狗日的侯君集,你自己想死就死,何苦拉着老子当垫背!

    张亮为此郁闷了好几天,最后一狠心,找皇帝告御状去了。

    张亮知道,只有这么做,他才能与侯君集划清界限,彻底洗刷同谋造反的嫌疑。

    李世民听完张亮的告密后,良久无语。

    最后,李世民长叹一声:“你跟侯君集都是开国功臣,而且侯君集说这种话时,旁边没有第三者在场。如果交付法司审讯,他必定不服,到头来也审不出个子丑寅卯,这件事你暂且不要再提了。”

    事后,李世民虽然待侯君集如故,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,但显然已经对他多留了一个心眼。

    这真是一个让人无语的春天。

    政治流言猖獗,股肱重臣辞世,地方大员刚因谋反被诛,开国功臣又涉嫌谋反……好像所有坏事都凑到一块去了。

    要照老百姓的话说,这就叫流年不利!

    数日后的一次朝会上,情绪恶劣的李世民忽然对群臣发了一通牢骚:“人主惟有一心,而攻之者甚众。或以勇力,或以辩口,或以谄谀,或以奸诈,或以嗜欲,辐凑攻之,各求自售,以取宠禄。人主少懈,而受其一,则危亡随之,此其所以难也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卷一九六)

    听着天子这段既像独白又像训斥的牢骚话,满朝文武面面相觑,猝然不知应对。

    许多人用眼角的余光偷偷瞥了瞥御榻上的皇帝,心里头纷纷敲起了鼓。

    勇力、辩口、谄谀、奸诈、嗜欲,各求自售,以取宠禄……这说的都是谁呢?不会是说我吧?

    也许是为了冲淡这个春天的晦气,并且纾解一下坏到了极点的心情,李世民决定做一件酝酿已久的事。

    这是他多年来的一个夙愿,也是大唐王朝的一件盛事。

    二月二十八日,李世民命著名画家阎立本绘制了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画像,悬挂于太极宫三清殿旁边的凌烟阁。他们是:长孙无忌、李孝恭、杜如晦、魏徵、房玄龄、高士廉、尉迟敬德、李靖、萧瑀、段志玄、刘弘基、屈突通、殷开山、柴绍、长孙顺德、张亮、侯君集、张公谨、程知节、虞世南、刘政会、唐俭、李世勣、秦叔宝。

  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”。

    做完这件事,李世民的心情总算有所好转。

    可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,更坏的消息马上就来了。

    贞观十七年三月初,一匹快马风驰电掣地进入长安。大汗淋漓的信使抵达京师后,不顾满面灰尘,直接拍马驰进了太极宫。

    这个风尘仆仆的信使,给朝廷和天子带来了一则十万火急的消息——

    齐王李祐造反了!

    齐王李祐是太宗李世民的第五子,武德八年封宜阳王,同年改封楚王。贞观二年,徙封燕王,就任豳州都督,贞观十年改封齐王,授齐州(今山东济南市)都督。

    从这份简单的履历可以看出,这个齐王也算是经过历练的人,不像是那种长于深宫、昏庸无能的纨绔子弟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