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文帝是我们唯一一位多少有点熟悉的南北朝君主,因为小学历史教科书记载过一段难得的南北朝故事“孝文汉化”。孝文帝是鲜卑人,却是鲜卑的千古罪人,汉人的民族英雄,中国历史真正的儒家皇帝。如果放到世界史中,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帝。
孝文帝之所以称之为大帝,因为他亲手毁灭自己的民族,又因为他再造了一个汉民族。他用特立独行的方式告诉所有的人,文明冲突到底应该如何解决。“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”完全可以品评此人。我们如果想知道历史上的匈奴人、鲜卑人、羯人和氐人到哪里去了?问一问这位年轻的皇帝吧!
不幸的童年
孝文帝出身皇家,却身世悲凉。他的本名叫拓跋宏,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。母亲李氏是汉人。北魏皇朝有个残忍的规矩,叫做“子贵母死”,就是说儿子做太子,母亲要被赐死。拓跋宏3岁立为太子,母亲依旧例赐死。两年后,献文帝禅让帝位,做起太上皇帝。5岁的拓跋宏君临天下。又过了五年,冯太后毒杀拓跋弘,太上皇帝暴崩于“鹿野浮屠”,10岁的拓跋宏父母双亡成为孤儿。
同一时代的南朝,有个比他大4岁的小皇帝刘昱,拓跋宏比刘昱早一年做皇帝。与顽劣成性的刘昱不同,拓跋宏从小表现出仁爱之心,有着做皇帝的天赋。4岁那年,献文帝患上恶性脓疮,小拓跋宏亲自给父亲吮出脓汁。御医和宫廷人员惊呆了,若换成大人,人们必定不怀好意地私议此人别有用心,厚黑无耻,拍马屁。对于4岁的小孩,大家只能一致用赞赏惊叹的言语来表达尊敬之意。
受禅那天,拓跋宏流泪痛哭,悲泣不能自胜。献文帝问他为什么哭,小皇帝说:“代替父亲,心中痛切。”满朝文武大臣睁大眼睛,无法相信这样的话竟然出自一个5岁孩童之口。
通过两件小事,小皇帝征服宫廷内外的人心,赢得人们交口赞誉。人世间不乏神童,拓跋宏实属政治神童。他从小勤奋,雅好读书,手不释卷,用孜孜不倦的求治之心告诉天下人,他是一个好皇帝,一个真心为民的好皇帝。
小皇帝成长于激烈动荡的时代,南北割据、文化争锋。北魏国汉人豪强和鲜卑贵族争权夺利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息。文明冲突引发宫廷矛盾,这段时期宫廷斗争的惨烈是北魏建国以来所没有的。拓跋宏政治上的每一次变化预示着一个新阴谋的开始,一个旧阴谋的结束。
3岁立为皇太子,那是因为北魏冯太后要杀死拓跋宏亲生母亲李夫人,以祖母身份抚养皇孙,从而排除生母掌权的可能。5岁接受禅位,那是因为父皇献文帝拓跋弘意图驾空冯太后,从而达到作为太上皇帝幕后摄政之目的。10岁换了摄政王,那是因为冯太后毒死儿子太上皇帝,临朝称制。24岁亲政,冯太后去世了。
拓跋宏凭借聪明和智慧安然渡过人生的处处激流险滩。最危险的时刻莫过于父皇被太后毒杀的那一刻。亲生父母都被冯太后杀死,以冯太后的猜忌,可能留在身边继续培养,等到将来找冯氏算账吗?
冯太后要送他去见西天的太上皇帝。
寒冬,塞上平城北风凛冽,天寒地冻。拓跋宏仅穿一件单衣被太监们关在一间四面漏风的屋里,三天未吃东西。这位北魏帝国的小皇帝蜷曲身子缩在屋角,听着由故乡西伯利亚呼啸而来的北风,手脚冰凉,身体冻得发青发紫,没有一点力气,奄奄一息。
冯太后拥着貂裘,烤着火炉,召集大臣们议事,她的身边站着拓跋宏的二弟咸阳王拓跋禧。她向鲜卑、汉大臣透露了令他们感到极度震惊的消息,废掉拓跋宏,改立拓跋禧。
冯太后犀利的目光扫过每一位臣子,她那美丽和非凡的灵魂曾经征服过人们的心灵,不管他们是鲜卑人、汉人还是匈奴人、高车人。可她隐隐预感到今日的朝会不同于以往,年仅10岁的小皇帝显示出的魅力在群臣中牢牢扎下了根。果然,朝中重臣拓跋丕、穆泰、李冲几乎异口同声表态反对。
拓跋丕出自拓跋皇族,曾跟随太武帝拓跋焘饮马长江。此人飞黄腾达,得益于平定乙浑之乱。冯太后出山之役,拓跋丕是主将,亲自率人斩了乙浑的人头。事后出任尚书令(总理)。正因为拓跋丕有此大功,所以冯太后每次赏给情人钱财,总忘不掉拓跋丕,比如她给王睿造宅子,少不了也要给拓跋丕一座。
尚书右仆射(副总理)穆泰属红色子弟,北魏开国功臣穆崇的孙子,妻子章武长公主,拜驸马都尉,衙内般的人物,鲜卑贵族领袖。
继李弈、王睿之后,李冲成为冯太后第三个情人,枕边知已,朝堂中的智囊。
这三人加上主管军事的源贺和冯太后基本构成北魏国的政治局常委。源贺镇守漠南边关,不在朝廷。五位常委三位反对,废立议案基本否定。
两位鲜卑领袖态度强硬,冯太后向情人李冲投来渴望的目光,期待用个人魅力挽回这场败局。一面是国家利益,一面是情人颜面,李冲毫不迟疑地做出决定:“我可以为您效忠,但除了这件事!”
冯太后付之一笑,她不是轻易认输的女人,更不是轻率做出决定的人。既然把接班人拓跋禧叫过来,说明这件事十拿九稳。她有最后一记杀手锏。
侍卫匆匆进来,附在耳边,悄悄道:“陛下还活着。”冯太后的脸色略微变了变。一个从小养尊处优的小孩子三天不吃东西,而且在那么寒冷的地方,居然没有冻饿而死,可真是上天的眷顾啊。
冯太后站起身,端庄而又威严,强按住心头的不满,平静地道:“既然大家认为他是个好皇帝,那么再给他一次机会。”
拓跋宏没有浪费掉这次机会,紧紧握住一线生机,等来百鸟齐鸣、百花齐放的春天。
等待
一年又一年,漫长地等待。等待是一种痛苦。没有痛苦哪来的欢乐,拓跋宏知道这个古老的道理,他嘴里从来没有说过冯太后和弟弟拓跋禧的一句怨言。
拓跋宏为人宽宏大度,从不因为小事处罚下人。侍从上饭时不小心用热羹烫伤他的手,或者饭食中有小虫子和脏东西,不过一笑置之。然而,当他发现冯太后的粥里竟然有一只小蜥蜴的时候勃然大怒,下令将厨师拿下处死。冯太后慢慢用匕首挑出蜥蜴,笑了笑,把那人放了。
自己饭食中有虫子不生气,却不允许冯太后饭中有杂物,可见拓跋宏关心冯太后超过自身。同一事件的两种态度,我们可以看出深不可测的心机、坚忍不拔的意志。拓跋宏吸取父亲的教训,对冯太后百依百顺,从不违拗,一直忍耐到凌驾在他头上的女皇帝去世。
拓跋宏的举动被严密监视,曾经有个宦官在冯太后面前陷害诬告、说坏话。冯太后大怒,下令责打皇帝几十大棍。拓跋宏默默忍受不辩解,即使冯太后去世,也没追究那个该死的宦官。如果大家以此认为拓跋宏是个老实厚道、逆来顺受的听话孩子,那就错了。人们评价拓跋宏的性情渊裕仁孝,如果因为这样的事去报复,也就称不上中国历史著名的仁君。因为他经历的阴谋和痛苦太多,不希望给别人带人更多
拓跋宏的仁慈孝顺,逐渐征服冯太后挑剔的心。冯太后开始真心实意对待皇帝。拓跋宏的年号是太和。太和七年北魏宫廷又发生了一起“子贵母死”的惨案,这是最后一起立子杀母的丑闻,冯太后再次主导这一事件。
拓跋宏的皇妃林氏生子拓跋恂,很快立为皇太子。拓跋宏深知丧母之痛,不希望“子贵母死”的悲剧在他身上重演,恳切请求冯太后废除残酷的祖宗之法,冯太后拒绝了。
值得讽刺的是,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设立“子贵母死”制度本意防止母后干政,可冯太后利用这条政策巩固自身的权力。她没有生育太子,照旧掌握着北魏国的大权。冯太后之所以固执地杀死林氏,因为她聪明的大脑又开始运转,考虑百年之后冯家的地位如何才能永世不替?
冯太后的两个侄女入宫了,冯太后哥哥冯熙有好几个女儿,所幸长得都不错。
先入宫的两个女儿命运不济。妹妹病死,姐姐大冯氏姿容娆媚,与拓跋宏一见钟情,两人爱得热烈缠绵。她也未能逃过病魔之手,一场大病下来,皮肤生出麻疹。冯太后为拓跋宏选择侄女为妃,自然认可拓跋宏的皇帝地位,不希望侄女的病传染到未来的皇帝,无情打发大冯氏出家做尼姑。正史未记载大冯氏的名字,野史叫做冯润,小字妙莲。
故事发展到这里,我们悲伤冯润可怜的命。尘世佛门两隔,有情人不成眷属。但是他们两人没有分手,命运总是出乎人们想象,周朝女皇武则天也曾出家做过尼姑,这是后话不题。
冯家最小的女儿冯清入宫,无疑她是最幸运的女人,不管皇帝爱不爱她,她注定是皇后的命。
冯太后为拓跋宏牵好姻缘,安排好一切,香消于方山永固陵。遵照冯太后遗愿,冯清立为帝国皇后。
24岁的拓跋宏亲政,正式接手管理北魏帝国,那是一个正在走向正轨和强盛的国家。均田制、三长制顺利推行使国家控制的户口大大增加,垦地面积扩大,财政收入增长,国家财富与日俱增。
国势蒸蒸日上,孝文帝仍旧没有满足,他要改变历史,创造新的历史,把北魏帝国变成真正伟大的国家。
人们在一个千古传唱的人物身上觉察到帝国悄无声息、坚韧不拔的转变。她是谁呢?花木兰。
替父从军行
艳骨香销,魂归何处?冯太后孤单孑立,独立方山之畔,另一位女英雄花木兰从塞上返归家乡。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女英雄,一曲北朝乐府民歌《木兰辞》唱出她女扮男装、替父从军的勇敢机敏、淳朴动人的传奇故事: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