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来读小说网 >都市> 隋朝其实很有趣儿.下
隋朝其实很有趣儿.下

隋朝其实很有趣儿.下

简介:
讲述隋朝大历史。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,他谋害兄弟,弑父篡位;他四处巡游,不知节度:他刚愎自用,不听诤谏:他三征高丽,劳民伤财但是,他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另一面他报负恢弘,雄才大略,年号定为大业;他 隋朝其实很有趣儿下
您要是觉得《隋朝其实很有趣儿.下》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微信里的朋友推荐哦!

《隋朝其实很有趣儿.下》最具争议的君王最具争议的登场

    隋朝下半部的历史,主人公叫做杨广。

    后来唐朝给杨广上了个封号,是为隋炀帝,而“炀”这个字,在谥号里头,属于恶谥、下谥,带有极强烈的侮辱意味。

   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,杨广的登场就充满着争议性,他的夺嫡,他的登位,都充满着血腥和疯狂,甚至后世还流传着他弑父篡位的说法——这种说法堂而皇之的写在《隋书》和《资治通鉴》上。

    然而,事情真的是这样吗?事情的真相,或许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。

    夺嫡事件Ⅰ——一顿饭,一场祸

    隋朝后半段的故事,要从一顿饭开始。

    这顿饭的时间是开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冬至夜,用我们江阴人的话说,这是顿“冬夜饭”。只是吃这顿饭的,不是一般家庭,而是隋朝的满朝大臣。

    在隋朝,冬至是个重大的节日,时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每到这一天,操劳了一年的民间百姓,不管多穷多苦,总是要置办几件新衣裳,另外,再准备一桌好饭,祭一下祖,祈求一下平安。

    天下统一已经快十年了,数百年间的战乱,正逐渐消逝在民众的记忆中,当朝文帝励精图治,兢兢业业,此时已小有成绩,正是一派盛世气象。

    以此,这年的冬至,民间也是格外热闹。

    宫内也一样。冬至日是满朝大臣、各地藩属进京朝贺上贡面圣的日子,但是,这一年情况有所不同,文武大臣们这天突然接到了太子府的通知,说太子要在东宫请客设宴,还请各位赏脸参加。

    太子杨勇,乃是杨坚和独孤伽罗的长子,在杨坚称帝的同一天,他就被立为太子,至此也已经有十八年的时间了。

    杨勇虽不像乃父一样深沉威严,但宽仁厚道,为人率性,从根性上说,倒也不坏。杨勇也很早就帮着杨坚处理政事,在东宫僚属的协助下,也时常给杨坚提些还算中肯的建议,杨坚看在眼里,也觉得“孺子可教”。

    当然,杨勇也有让杨坚感到不爽的地方,那就是——奢侈。

    当然了,杨勇所谓的“奢侈”,其实也是杨坚求全责备,比如说吧,有一次,杨勇在铠甲上纹了些花纹,这就让杨坚不爽了。为此,杨坚还搬出了一番“历观前代帝王,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”的大道理,然后,要求太子把老爹平时穿用的几件衣裳拿回去看看,时时警戒自己,不能堕入歧途。

    以“简朴”这点而言,杨坚倒确实是个好榜样,《资治通鉴》是这么说的:

    其自奉养,务为俭素,乘舆御物,故弊者随令补用;自非享宴,所食不过一肉;后宫皆服浣濯之衣。天下化之,开皇、仁寿之间,丈夫率衣绢布,不服绫绮,装带不过铜铁骨角,无金玉之饰。

    这段话的意思大概这么几条:一、杨坚很会过日子,穿用的东西,都是新三年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;二、杨坚对吃不讲究,除了大型的婚丧节庆需要摆宴,平常时节,每顿饭就一个肉菜;三、杨坚不仅对自己要求高,对别人要求也一样高,充分发扬了模范带头作用,从后宫嫔妃到满朝文武,都纷纷效仿。

    当然了,杨坚的“简朴”确实有些苛刻,不要说一般帝王做不到,就是平常仕宦子弟,也觉得困难,但是,朋友们,杨坚这么做可不是在作秀,这个皇帝,干什么都喜欢政治当先、上纲上线,“简朴”也一样。

    做个对比吧。南梁的萧衍,也是够节俭的,住所就一张床,不喝酒,不碰女人,不听音乐,不吃荤腥,但是,说到头,萧衍的“俭”也不过是“私德”,他自己是俭了,但满朝文武、亲贵子弟,一个比一个奢,搞到最后,居然国库空虚,“日不暇给”。这样的“俭”,就没有太多意义。

    但是,杨坚不一样,他的“俭”乃是一项基本国策,不仅他自己身体力行,他还要求整个国家不论贵贱,也跟着他一起践行,因此,才会“天下化之”。

    杨坚一生经历了三个亡国之君,北齐的高纬、北周的宇文赟以及南陈的陈叔宝,要说这几个货有什么共同点的话,那就是一个“奢”字,而且是各有各的路数,花样翻新;以此为鉴,杨坚将“俭”字上升到政权存亡的高度,也是可以理解的,而对太子的求全责备,同样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
    那太子对这番话有没有听进去呢?以后我们就知道,没有。

    因为这个没有,杨坚对太子,当然也就有了些芥蒂。

    言归正传。太子在东宫招待群臣,有些大臣虽然抱着一个“没有先例”、“不知吉凶”的想头,但是话说回来,太子是未来的国君,是万万得罪不起的,以此,不管是心里犯嘀咕的,还是没犯嘀咕的,都很赏脸,都去了。

    这一去,大臣们发现这顿饭不平常,太子穿着正装、一脸严肃,东宫里还奏起了国乐,眼见就是摆出了“君君臣臣”的架势,大臣们还敢造次?所以,这顿饭,在热闹的同时,还透着些拘谨。

    好歹这顿饭吃完,大臣们散场,但是,麻烦却才刚刚登场。

    过不几天,因为东宫招待群臣的事搞得阵仗挺大,隋文帝杨坚也不免听到了些风声,于是,他很快就召集了群臣,详细探究此事。

    杨坚的第一句话就问得雷霆万钧:“近闻至节,内外百官相率朝东宫,是何礼也?(我最近听说在冬至这天,内外百官都前去朝见太子,这是什么礼节呢?)”

    大臣们本来还站着的,听杨坚这么一问,估计腿肚子开始哆嗦了——朋友们,大家可千万不能看轻这个“礼”字,在儒家的学说中,“礼”可是丝毫马虎不得的,为啥?因为“礼”就是“等级秩序”,就是“君君臣臣”!

    打个比方吧,先秦时期有个大乱世叫春秋,历史上描述春秋有个专门的名词,叫做“礼崩乐坏”。现代人听着好像没啥,但是,对儒家学说稍有了解的就知道,“礼崩乐坏”就意味着社会秩序混乱,君不君,臣不臣,国将不国。

    以此,孔圣人为了拯救这一切,写了部奇书,叫做《春秋》,其要义,就是要恢复“礼乐”,所以后世儒家评价说,“孔子作春秋,而乱臣贼子惧”。

    所以,杨坚搬出了“礼”来,也就意味着问题很严重,严重到了“君臣秩序”的程度。更严重的是,杨坚还用了一个字,很严重的一个字——“朝”。

    什么是“朝”呢?简单说,这个字只有一个用法——就是臣子面君。太子倒确实是“君”,但是,他还只是“储君”,未来的“君”,所以,杨坚的言下之意是——杨勇这小子,这么快就等不及想登基吗?

    礼部官员太常少卿辛覃立即出列:“于东宫是贺,不得言朝。”(大臣们去东宫是“庆贺”,不能说是“朝见”。)

    辛覃是个聪明人,知道杨坚生气了,这事儿闹大了,搞不好,朝廷将有一番腥风血雨了,大家伙的日子不好过了,以此,为了息事宁人,辛覃立即给事情转了性,轻轻把“朝”字搬开,换了个字——“贺”。

    这个“贺”字,就相对随意一些,太子作为国之储君,在冬至这么大的节日,大臣们去看一看他,恭贺一下节日,也说不出个不对来。

    很显然,辛覃的心思,是一肚子的“大事化小”,最好就尽快把这事儿给“葫芦”了,含含糊糊的过个关,但是,很可惜,辛覃面前的这位皇帝,乃是中国历史上最能较真的皇帝,没有之一,所以,想“葫芦”过去,没那么容易!

    杨坚兀自不依不饶,当即就把辛覃的“贺”字打了回去,严肃指出,要真是“贺”,就应该是三五成群,或者十数几人,随情来去,但是现在呢?太子府先发了请帖,然后大臣们准时准点一起抵达,席间,太子还“法服设乐以待之”,这能说是“贺”?然后,杨坚给事情定了性——“东宫如此,殊乖礼制”。

    辛覃无语了,大臣们所有人都无语了,大殿之内死一般的寂静,大臣们一阵阵头皮发麻,等着杨坚大发雷霆……

    但是,杨坚并没有发飙,他只是颁布了一封诏书:礼有等差,君臣不杂,爰自近代,圣教渐亏,俯仰逐情,因循成俗。皇太子虽居上嗣,义兼臣子,而诸方岳牧,正冬朝贺,任土作贡,别上东宫,事非典则,宜悉停断。

    (礼制有等级差别,君主和臣子不能混杂,只是到了近世,圣贤的教化逐渐衰落,任情增减,因之遵循而成习俗。皇太子虽然是国之储君,但在道义上,仍是臣子位份,而各方官吏,在冬至前往朝贺,以土特产作为贡品,另外又去东宫,这事不符合典则规范,应该立即全部停止。)

    大臣们都是精明人,这封诏书一出来,大家都长出了一口气。为啥呢?

    因为,这封诏书的第一句话,是留着余地的一句话,给大臣们找了个“爰自近代,圣教渐亏,俯仰逐情,因循成俗”的台阶,意思是,你们做事情,虽然不合规矩,但看在“圣教渐亏”的份上,还有情可原。

    而第二句话,虽然指出“事非典则”(不合规矩),但是,对这件事的处理,却也显着轻拿轻放,只是要求“宜悉停断”,换句话说,是“下不为例”的意思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