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)
1939 年,严酷的冬季终于来临了。
此前,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经过长期准备,专门制定了「东边道肃正计划」。
按照该计划,由关东军第二独立守备队队长野副昌德少将领衔,集中日伪军及警察、宪兵、特务共两万五千余人。
他们开始对第一路军活动的东南满地区进行「大讨伐」,称为「野副大讨伐」。
杨靖宇见敌人来势汹汹,遂将第一路军各部化整为零,编成多股部队,分散在长白山区,与敌人进行麻雀战。
然而野副并没有因此把「大讨伐」的兵力和精力进行平均分配,其紧盯不放的目标只有一个,那就是杨靖宇本人。
其作战原则是:同时遇上杨靖宇和其它抗联部队,要专打杨靖宇。
随着在夏秋缴获和储存的给养逐渐耗尽,杨靖宇除了要极力摆脱追敌外,还要想方设法为部队弄到能够活命的粮食和衣物。
1.
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,杨靖宇亲自率领警备旅的七十三名战士,准备袭击日军的军用仓库。
当他们路经临江县境金山庙山顶时,因为风雪实在太大,只能进行暂时休息,以便躲避风雪。
傍晚时分,二号侦察员气喘吁吁地跑上山,向杨靖宇报告紧急情报:从当天午间起,敌人突然从临江、八道江等地,用汽车运来了伪步兵二十四团和七团,现在两个团都已到达山下。
杨靖宇判断部队行动已被敌人发现,敌人是想依靠兵多,用拉大网的战术进行包抄。
现在,攻打日军仓库的计划肯定泡汤了,最重要的是如何组织突围。
据二号侦察员说,东面的伪七团已散开队形,但西面的伪二十四团才下车,正在做饭,只有一个排担任警戒。
杨靖宇当机立断,决定乘伪二十四团尚未摆好阵势之机,从西面冲出去。
杨靖宇所部由四个小队组成,按照临时制定的方案,他和二号侦察员带着第二小队走在前面,其余三个小队跟在二三十米的后面,大家轻手轻脚地下了山。
在快要接近敌包围线的时候,第二小队停了下来,其它小队按照出发时的规定,也赶紧停了下来。
大家往山下看去,只见山下火堆一个接着一个,成斗环形向山北面延伸过去,每个火堆都围着数十个敌兵,正在摆动着饭盒吃饭,他们的三八步步枪都呈圆锥形架在一旁。
杨靖宇一挥手,二小队迅速站成两列,把上着刺刀的步枪放在肩上,像伪军的正规建制班一样,大模大样地向敌人走去,而其它小队也依旧跟在他们后面。
正走着,敌游动哨突然从北面约十几米的地方转了过来,朝二小队喊道:「谁?」二号侦察员处惊不变,若无其事地回答:「步七团游动哨!」
二小队随后立刻向敌哨走去,对方还没分辨出究竟是谁,他们已经快步接近敌群。
杨靖宇喝令「动手」,十三把刺刀一齐挥舞,包括敌哨在内,离他们最近的敌人全部被刺倒在地。
后面的三个小队看到前面已经动手,也一拥而上,冲进敌群,一声不吭地连扎带挑,很快就杀出了一条冲出去的缺口。
尔后,他们迅速穿过山脚下的矮树丛,沿着熟悉的洼地,向安全地带转移。
在山下的伪二十四团宿营地,没被刺死的敌人还在乱跑乱喊,边跑边打枪。
正在吃饭的其他敌人虽然看不真切,但听见枪响,就知道是抗联从山上冲下来了,于是连忙丢下饭盒,没头没脑地向山上开枪。
东面的伪七团听到枪响,认为伪二十四团已和抗联交火,也向山上开枪。
伪二十四团一听,东面枪声响了起来,以为方才从山下冲下来的抗联被打回去后,又和伪七团接了火,便一面加强火力,一面连喊带叫地向山上爬。
伪二十四团的举动,再次让伪七团出现了误判,以为伪二十四团已经发起冲锋,遂更加猛烈地向山上射击。
一时间,山两面的敌人均集中全部火力向山上攻击,把山坡上的积雪都炸成了许多小黑洞,他们都没想到,杨靖宇及其部下其实早就不在山上了。
1939 年 12 月,杨靖宇率警备旅进入入蒙江县北部的那尔轰一带。
这时日军渡边部队也紧跟着追了过来,杨靖宇对众人说:「这么多天来,大家够苦的了,再向敌人借点吧!」
对于杨靖宇而言,如果追敌只是纯粹的日军,在林海雪原中是不难应付的。
在他的部署下,部队站成一行,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脚印往前走,当行进到一定距离时,众人立刻分成两路散开,然后再将散开时踩出的脚印盖掉,这样就形成了杨靖宇拿手的口袋阵。
在后面紧紧追踪的日军不知是计,乖乖地追进了「口袋」。
眼看时机已到,杨靖宇举起手中的盒子炮,「砰!砰!」,连发两枪。
埋伏在两侧的部队听到讯号,立时发起冲锋,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飞入敌群,日军措手不及,被打得仓皇奔逃。
这是杨靖宇生前指挥的最后一次成功的伏击战。
通过这次战斗,他们缴获了一些急需的武器弹药以及粮袋,望着雪地上日本兵的尸体,杨靖宇露出了已经难得一见的笑容,说:「看咱们谁消灭谁吧!」
他没有料到的是,更大的敌人,已经悄然埋伏在他的部内。
正在和抗联作战的日本关东军
2.
「山林之王」绝非浪得虚名,即便在客观条件被挤压到近乎极限的情况下,他仍然能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使出生花妙笔,日本人对此既佩服又着急。
伪通化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亲自主持召开「讨伐」杨靖宇讨论会,决定加大力度,用「狗蝇子战术」围追杨靖宇。
狗蝇子即蜱虫,是一种喜欢在狗身上吸血的虫子,所谓「狗蝇子战术」,就是要像蜱虫那样,死死咬住对方。
实施「狗蝇子战术」,关东军是派不上用处的,普通伪军警也不行,日本人主要使唤的是叛徒和特务。
这时日伪当局已改变了过去对抗联被俘人员一律处死的做法,开始大量招降纳叛,为其所用。
关东军司令部成立了许多专门用来围追杨靖宇的特别部队,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抗联的叛变人员,岸谷隆一郎所指挥的十个警察大队的大队长全都是叛徒。
这些人在刚刚叛变时或许还有一些愧疚之心,但是不久,便出于要在新主子面前证明自己或邀功请赏等原因,对昔日战友高高地举起了屠刀,而且其凶残和卖力程度还远超正规的日伪军。
程斌大队是十个警察大队中的一个,这个共两百人的伪警察大队,基本网罗了第一路军各方面的叛徒。
大队长程斌对抗联的活动规律非常熟悉和了解,只要一发现杨靖宇的踪迹,他便率队咬住不放。
过去,日伪军主要是白天追,晚上不敢在山林里过夜,这样抗联还可以借机休息,现在「程斌队」等伪警察大队和日伪军分工。
日伪军白天追,他们晚上追,不给抗联留下一丝一毫的空隙。
杨靖宇率部左冲右突,日夜鏖战,但始终无法完全甩开敌人。
3.
事实上,从 1940 年元旦起,杨靖宇部就已经完全陷入了被动状态。
为了应对这一不利局面,杨靖宇决定再次分兵,并设定了游击和突围的新路线,但情况仍在继续恶化。
在日方档案中,记载日机也参与了对杨靖宇部的追踪和攻击。
由于得到了空中支援,日伪「讨伐队」得以运用立体作战的新战法,对杨部进行不停顿的纠缠和围击,使得杨部穷于应付。
与此同时,有程斌队等紧盯不放,杨靖宇最拿手的伏击和突袭也很难施展,很多时候部队出击还得不偿失,本就不多的弹药和人员在遭受更大损耗后,反而进一步加重了自身所面临的困境。
在日伪「治标、治本、思想工作」手段的威吓和诱惑下,抗联内部开始动摇涣散。
1940 年 1 月 21 日,警备旅一团参谋丁守龙在一次战斗中被俘叛变。
2 月 1 日,警备旅机关枪队排长张秀凤又向敌森林警察队叛变投降,此后的一个月里,仅通化省内,就有五十一名抗联官兵叛降。
叛徒对于抗联而言,危害极大。
丁守龙供述了警备旅的装备、兵员和行动情况,张秀凤的叛变则对杨靖宇及所部造成了双重打击——张秀凤是从小父母双亡的孤儿,由杨靖宇将其抚养成人的孤儿,被杨靖宇当成亲生儿子一般。
结果,却在杨靖宇最需要支持的时候,
()
离开并背叛他,站到了敌人的一边。
张秀凤在叛变时,偷走了一批重要文件,其中有杨靖宇与第一路军政委魏拯民之间的书信,杨靖宇计划安排的游击和突围路线由此完全暴露。
杨部的突围路线立即遭到封锁,日伪「讨伐队」缩小包围圈,通过多次成功实施「围剿」和堵击,使得杨部损失严重——随杨靖宇行动的警备旅所部原本为一个团。
抗联的编制内人数很少,所谓一个团,仅仅是正常编制的一个连,为两百多人。
短时间内,这两百多人就迅速减少到一百五十人、一百人直至五十多人。
2 月 15 日,杨靖宇的身边只剩下七名战士。
二月正是东北深山里最冷的时候,气温达到零下四十摄氏度,大树被冻得拍拍直响,连粗大的树干都裂了缝,杨靖宇等人已处于真正的绝境之中。
当天早晨,伪警察大队「崔志武队」发现了杨靖宇等人位于一处山坳的藏身处,岸谷隆一郎得到报告后,立即派「程斌队」、「崔胄峰队」、「唐振东队」一起赶去,参与所谓「最后的围剿」。
他还怕单纯的地面进攻难以奏效,又专门调来飞机,从上往下盯住杨靖宇,杨靖宇到哪,飞机就跟到哪,并向地面的伪警察大队指示目标。
按照「崔志武队」所提供的线索,各伪警察大队从四面向杨靖宇所在地点合拢,并采取「拉网」、「篦梳」的办法,一棵树一棵树地往前搜。
杨靖宇发现后,立即进行突围,敌人紧随而至,杨靖宇等人边打边撤,至下午三点,仍未能摆脱追敌。
后来他们占领了一个小高地,阻击跟的最快的「崔胄峰队」、「程斌队」。
程崔二队有六百多人,杨靖宇这边加他不过才八个人,敌人明知道他们没几个人,便料定其已插翅难逃,「崔胄峰队」队副、日本人伊腾用中文向杨靖宇喊话,促其投降。
杨靖宇倒是回答得很痛快:「好吧,条件是马上停止射击,你一个人上来吧。」
伊腾信以为真,边劝降边向杨靖宇走过来,杨靖宇挥起盒子炮,「砰!砰!」连打两枪,伊腾应声倒地。
崔胄峰见伊腾被撂倒,怕在日本人面前无法交代,连忙带着四五个伪军猛地跳起,叫骂着朝杨靖宇所在位置扑去。
杨靖宇毫不糊涂,又是两枪,崔胄峰躲闪不及,左腿腿骨被当场打断。
伊腾毙命,崔胄峰受重伤,「崔胄峰队」一片混乱,杨靖宇趁机率七名战士突出了重围。
4.
然而,到了夜间,敌人又顺着雪地上的脚印再次找到了他们,一场激战过后,他们再次突出重围,找了一个地方隐蔽下来。
这时杨靖宇身边只剩下六人,而且其中有四人都挂了彩:有的胳膊负了伤,有的大腿中了弹,有的手掌穿了个洞,有的被打掉了大拇指。
大家都精疲力竭,又冷又饿,但因为怕被敌人发现,不能生火,只能坐在木头上进行短暂的休息。眼看情况万分危急,为了减小目标,杨靖宇决定分散突围。
他命令已经大腿负伤的警卫员黄生发,带着其他三个伤员顺着来路往回走,向北去找密营养伤,同时向政委魏拯民报信,让他采取措施应对,自己则率两名未负伤的警卫员继续南下,准备寻找并同第二路军会合。
当晚,尽管敌人拼死追踪,甚至在雪地里用一根根划火柴的地办法寻找足印,但还是在翌晨丢掉了目标。
在这一天一夜里,伪警察大队被拖得人仰马翻,六百多人,被打死打伤以及冻伤、因疲惫掉队者,竟达五百余人,最后只剩下五六十人,坐在雪地上喘息。
杨靖宇随身物品,左一为他惯用的盒子炮
与杨靖宇分开后,黄生发等人在大雪覆盖的森林里爬了四五天,终于在一天晚上冲出重围,返回密营,找到了魏拯民。
然而杨靖宇等三人依旧处在敌人的紧密包围之中,到这个时候为止,他们已经好几天没有进食了,身上没有一点吃的东西,森林里也找不到食物,实在饿得走不动时,三个人就挖一块树皮、掘一棵草根、扒一把雪,和在一起吃下去,聊以充饥。
不久,杨靖宇等三人钻进了蒙江县附近的三道崴子,杨靖宇派两名警卫员下山购买食物。
1940 年 2 月 18 日,两名警卫员在山下被敌人发现,经过激战,两人双双牺牲。
敌人从其中一人身上搜出了杨靖宇的印章,判断他就在附近,遂组织「讨伐队」进山「围剿」,并且不允许进山打柴的百姓带午饭进山。
杨靖宇在规定的时间未见警卫员返回,便预感到凶多吉少,于是只身一人来到蒙江县西南保安村附近的山中。
在山里面,他找到了一个地仓子(黑熊窝,一般是大树下或倒木边的洞窟),被伐木人使用过但早就遗弃,四壁都已挂霜,杨靖宇太累了,也顾不得许多,便躺在洞窟里的一堆乱草上睡着了。
地仓子不是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,杨靖宇找得到,别人也可能找到。
更重要的是,在已经失去两名警卫员的情况下,即便他能够一直隐蔽在山中不被任何人发现,他也会因冻饿而死。
此时的杨靖宇孤身一人,经过无数次雪地飞奔,脚上的棉鞋早已烂成一团,靠一根绳子捆着才不致散架,「食物」是他从棉衣上撕下棉絮,搓成小球,蘸着雪花做成的。
要得到棉鞋和食物,要找到部队,杨靖宇只能也必须选择主动暴露,尽管他非常清楚这有多么危险。
23 日上午,杨靖宇挣扎着钻出地仓,走进了山坡处的一片树林,在林中的一个雪坑前,他用火柴点燃并烧毁了随身所携带的几份机密文件,这表明他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。
当天上午,林中来了四个砍柴的农民。杨靖宇叫住他们,告知了自己的身份,然后对领头的伪牌长(农户的小头领)赵喜廷说:「下山帮我买点吃的,再买双棉鞋,我给你们钱,不要告诉日本人。」
见杨靖宇疲惫不堪,手上也全都是冻疮,赵喜廷对他说:「我看你还是投降吧,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。」
杨靖宇听后沉默了,过了一会,对赵喜廷说:「老乡,我们都是中国人,我们要是都投降了,还有中国吗?」
农民们下山后,赵喜廷并未坚守承诺,而是很快就向日本人告发:杨靖宇就在我们那里的山上!
伪蒙江县警察本部的日本警佐西谷闻报,立即准备组织人员上山围捕,这时日伪军都在别的山里「讨伐」,西谷一时无兵可派, 只得把县城里养伤的轻伤员集合起来使用。
在「追剿」杨靖宇的过程中,抗联叛徒张奚若等三人因负伤或冻伤掉队,正被收容在蒙江县城, 于是也被派到现场, 并被编为第一批快速挺进队, 紧挨在担任现场指挥的西谷身边。
敌人上山时, 杨靖宇正隐蔽在一座地窝棚里。
他听到外面传来汽车的引擎声,情知不好, 急忙离开地窝棚,双手持枪,向山林深处疾奔, 敌人则在后面紧紧追赶。
杨靖宇是个身高一米八的大个子, 且已经饿了好几天,但参加围攻的日本人却惊讶地发现,这个传说中的「山林之王」竟然依旧跑得飞快:两手摆动时超过头顶,大腿运动的姿势就像驼鸟一样。
不过跑着跑着, 杨靖宇奔跑的速度终究还是慢了下来, 很明显,他跑不动了。
下午四点, 杨靖宇被包围在了一棵老松树下。
日本「讨伐」本部早已有令, 「讨伐队」围住杨靖宇后,最好予以劝降或活捉,他们甚至设想, 假如杨靖宇肯投降, 就让他出任「满洲国」军政部长, 以便利用其影响力制服抗联。
西谷率部向杨靖宇屡次喊话劝降, 但回答他们的只是猛烈的子弹,见几个冲在前面的日伪军都被打倒在地,西谷不得不下达了「干掉他」的命令。
经过双方持续二十多分钟的互射,张奚若射出的子弹首先命中杨靖宇的左腕, 杨靖宇手中的盒子炮随之「啪嗒」落地, 但仍以右手持枪应战。
接着又一颗子弹射来,贯穿杨靖宇的前胸, 他这才轰然倒下。
杨靖宇牺牲后很久,西谷等人才敢向他靠近,而且他们又开始犹豫起来, 不敢相信死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杨靖宇。
直到程斌到来, 杨靖宇的身份才得到最终确认。
据敌记者报道,听说他们真的杀了杨靖宇,西谷等人竟然毫无喜悦和得意之色, 反而「呜呜地哭了起
()
来」。
杨靖宇牺牲后,日本人拍摄的照片
备案号:YXX18EaDEYxCX2bXl9tNZzM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