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来读小说网 >言情> 成语故事演讲稿
成语故事演讲稿

成语故事演讲稿

简介:
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中的瑰宝,它简洁精辟,寓意深长,是汉语词汇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。成语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,无论是日常口语上的谈吐,还是写作时笔下的词句,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引用到成语,它所独具的鲜明生动的表现力是其他词汇不可替代的。因此,了解成语故事,学习成语的运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成语故事是佚名精心创作的。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
您要是觉得《成语故事演讲稿》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微信里的朋友推荐哦!

《成语故事演讲稿》

    爱屋及乌

    这则成语原意是由于爱某人而连带喜爱停留在其屋上的乌鸦,比喻因喜爱某人,而连带喜爱与其有关的一切。

    殷商末年,商纣王穷奢极欲,昏庸暴虐,杀王子比干,囚箕子。诸侯之长西伯姬昌(周文王)反对纣王,曾被囚禁在羡里,最后其臣闳夭等献莘氏美女、骊戎宝马等珍奇宝物,方得出狱,又献洛西之地,方免炮烙之刑。姬昌决心推翻殷商,练兵备战,势力逐渐强大,并把都城东迁至丰邑(陕西户县),准备东进,然而在那之后不久他便去世了。

    姬昌之子姬发继承王位,称为周武王。周武王在军师姜太公姜尚及其弟周公姬旦、召公姬奭的辅佐下,联合诸侯小国,出兵讨伐纣王,在孟津(河南孟县南一个渡口)渡过黄河,向东北挺进,直逼商朝的京城朝歌(河南淇县东北),并在牧野与商军交战。此时商纣王已人心失尽,军队纷纷倒戈,终于大败。周军很快攻克了商朝都城朝歌,商纣王登鹿台**,殷商灭亡,西周建立。

    攻克朝歌之初,武王非常担忧,感到似乎天下尚未安定下来,便召姜太公商议道:“进入了殷都朝歌,我该对旧王朝的权臣贵族、官宦将士如何处置?”

    姜太公说:“我听说,假如喜爱上某人,便连他屋上的乌鸦也会觉得可爱;假如不喜欢某人,即便他家最下等的仆从家吏都令人厌恶。这意思很清楚:把全部敌对者杀绝,一个也不留。大王,你看这样如何?”

    武王认为不能够这样做。

    召公姬奭道:“我听说有罪的,要杀掉;无罪的,让他们活。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,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。大王你看怎么样?”

    武王认为这样做也不太妥当。

    周公姬旦说:“我看应该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中,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。君王不偏爱自己旧时朋友和亲属,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。”

    武王听了很高兴,心中豁然开朗,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。

    后来,武王就照周公说的办,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,民心归附,西周也更强大了。

    汉·伏胜《尚书大传·大战》:“纣死,武王惶惶,若天下之未定。召太公而问曰:‘入殷奈何?’太公曰:‘臣闻之也:爱人者,兼其屋上之乌;不爱人者,及其胥余。’”

    哀鸿遍野

    这则成语的原意是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,没有目的地边飞边哀鸣,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。

    《诗经·小雅·鸿雁》写道:“雁儿飞呀飞,两翅嗖嗖响。人儿出门去,郊外旷野上辛劳。这些人辛苦啊,鰥寡更可怜。大雁飞呀飞,聚集在那湖中央。人儿去筑墙,筑起了百万丈。虽然吃尽辛苦,不知自家在何方?雁儿飞呀飞,嗷嗷其声悲。这些贤明人,说我真辛劳。那些糊涂人,说我太逞强。”

    由于这两句诗,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,叫作“哀鸿”,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,几乎到处有,就说是“哀鸿遍野”或“遍地哀鸿”。

    原诗“哀鸣嗷嗷”的“嗷嗷”两字,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之声,如“嗷嗷待哺”。

    哀梨蒸食

   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讥讽蠢人不识好歹、糟蹋好东西;好比得了著名的“哀家梨”,不懂得享用,却把它蒸来吃。

    汉代秣陵地方(今南京)哀仲家里种的梨,个儿特大,味道极美,又脆又嫩,入口而化,当时人称,“哀家梨”,名气很大。

    桓南郡,即晋朝的桓温,曾任“大司马”、“大将军”等官职。晋明帝时受封为“南郡公”,所以称为“桓南郡”。他遇到什么人惹他生了气,往往发怒道:“你得了哀家梨,总该不再蒸来吃了吧!”

    安步当车

    ——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

   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慢慢地走,当作坐车,形容从容不迫。

    齐宣王召见颜躅,说:“颜斶,你过来!”

    颜斶也说:“宣王,你过来!”

    齐宣王不高兴。

    左右侍从说:“王,是人君;颜斶,是人臣。王说‘颜斶过来’颜斶也说‘宣王过来’,这怎么能行呢?”

    颜斶回答说:“颜斶向前,是羡慕权势;王向前,是俯就贤士。与其使周斶为慕势,不如使王为趋士。”

    齐宣王忿然改变颜色,说:“王者贵呢?还是士人贵呢?”

    颜斶回答说:“当然士人贵啦,王者不贵。”

    齐宣王问:“有什么说法吗?”

    颜斶说:“有。从前秦攻打齐,发令说:‘有敢到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之内砍柴的,死不赦。’又令:‘有能得到齐王头颅的,封万户侯,赐金二万两。’由此来看,活王的头颅,竟然比不上死士的坟墓。”

    齐宣王沉默了,很不高兴。

    左右侍从都说:“颜斶过来,颜斶过来!大王据有千乘诸侯的土地,立有千石的大钟,万石的钟架。天下之士,仁义的,都来服役托身;辩智的,纷至出谋献策,东西南北,莫

    敢不服。万物无不具备,百姓莫不亲附。如今士人,高尚的也称作‘匹夫’,徒步跣行,处于农亩;末流的寄身穷野、监门、乡里之间。士人的卑贱,简直无以复加!”

    颜斶回答说:“不然。斶听说古昔大禹之时,诸侯有万国。什么缘故呢?道德之所以淳厚,甚得重士之力。所以舜发迹于农亩,出生于鄙野,而能够做天子。到成汤之时,诸侯有三千。如今世道,南面而称孤寡的,仅只二十四国。由此看来,不是得士与失士之策所致吗?等到逐渐衰微,直到灭族之时,要想做监门、乡里之人,又怎得能够呢?所以《易传》说得好:‘居高位,不去务实,而喜好名声的,必有骄奢的行为。傲慢骄奢,后果必凶。所以无其实而喜其名的,一定削弱;无其德而望其福的,一定困穷;无其功而受其禄的,一定羞辱。祸患一个跟着一个。’所以说:‘只会炫功的,功不立;虚有其愿的,愿不遂。’这都是贪图喜乐虚名,而没有实在的德行。所以尧有九佐,舜有七友,禹有五丞,汤有三辅,从古到今而能成虚名于天下的,是不存在的。所以君王不羞屡问,不愧下学,因此能养成道德而扬名于后世的,是尧、舜、禹、汤、周文王啊!所以说:‘无形的道,是万物的主宰;无端的德,是事业的根本。’往上发其源,往下通其流,至圣之德与明学之行,哪有不吉利的呢!老子说:‘虽然贵,必以贱为根本;虽然高,必以下为基础。所以侯王自称孤、寡、不穀,这是以贱为本啊!’孤和寡,是人群中处在困贱下位的,而侯王用来自称,这难道不是谦卑礼下而尊重士人吗?尧传天下给舜,舜传给禹,周成王任用周公姬旦,而被世世代代称作明主,这正显示了士人的尊贵啊!”

    宣王说:“唉!君子怎能够欺侮呢!寡人自找苦吃罢了。到今天听到君子之言,才使我知道什么是小人之行,请接受我做您的学生。况且颜先生与寡人交游,吃的净是牛、羊、猪肉,出门一定坐车,妻子衣服华美。”

    颜斶推辞说:“玉石生在山中,经过削就残破了,并非不宝贵呀,然而大璞不能保持完整了。士人生于鄙野,经推选就受官禄了,并非不尊重呀,然而形神不得保全了。斶愿得归乡里,饿肚吃饭拿来当肉,安步徐行拿来当车,不犯王法拿来当贵,清静正直拿来自乐。发布命令的是大王,尽忠直言的是斶。治国要道已经说完,愿能赐臣归里,平平安安地回到臣的家里。”于是再拜辞别而去。

    君子说:颜斶知道满足啦!归真反璞,终身也不会受到羞辱。

    按兵不动

   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军队暂不行动,以待时机,也表示接受任务后无所行动。

    春秋末,晋国东部弱小的诸侯国卫国被迫与晋国结盟,而实际上完全听命于晋国,不住地给晋国进贡财物。当时任国君的卫灵公不愿长久处于屈辱的地位,便与齐景公缔结盟约,从而与晋国断绝了关系。

    晋国执政的卿赵鞅不能容忍卫国背叛晋国的行为,立即调集军队,打算袭击卫国的都城帝丘,以迫使卫灵公屈服。在出发前,他先派大夫史默到卫国去暗中了解情况,并命他在一个月内回国。

    不料过了一个月,史默却没有按时回国。赵鞅不知出了什么事,心神不定。有人猜测,可能史默已被卫国人拿住杀掉,又建议说,卫国是个小国,没有多少军事力量,晋国的大军一到,卫国的国君会不战自降,为此请赵鞅下令出兵。

    赵鞅不同意这个建议。他认为,卫灵公既然敢于同盟国断绝往来,一定会作好充分准备,不能草率行事,坚持等史默回来再考虑出兵的问题。

    过了半年,史默终于回来了。赵鞅问他为何在卫国呆了这么长时间,史默回答:“要想得到利益,却很可能得到害处,恐怕您还没有觉察出来吧!现在,卫国已任命受到过陷害的贤臣蘧伯为相国,这就使他在国内赢得了民心。”

    接着,史默又讲述了卫灵公为了激励国人反抗晋国的情绪而采用的方法。

    卫灵公派大夫王孙贾向国人宣告说,晋国

    已命令卫国,凡是有姐妹的女儿的人家,都要抽出一个人送到晋国去当人质。消息传开后,卫国到处是一片痛哭声和一片愤恨声。

    为了使国人相信这是事实,灵公又让王孙贾抽选出一批宗室大夫的女儿,准备送往晋国。结果,出发那天,成千上万的百姓不让她们去晋国当人质,并愤慨地表示要和来犯的晋军打到底,宁死不屈。

    史默还提供了一个动向:孔子已来到卫国,他的弟子子贡给灵公出谋划策。最后史默说道:“卫国现在的贤臣很多,民气旺盛。国君非常重视贤臣的意见,采纳他们的计谋。想用武力使卫国屈服,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价!”

    赵鞅听了史默介绍的情况,认为进攻卫国的时机不够成熟,于是下令军队暂不行动,等待时机再说。

    安居乐业

   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生活安定美满,各自乐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。

    春秋时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,姓李,名耳,字聃。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,就是一个白头发、白胡子的小老头儿,所以人

    们称他“老子”;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,所以姓李;又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,所以名“耳”。其实,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。老子对当时的现实不满,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,想走回头路。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,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,给人们带来了痛苦,所以渴望出现“小国寡民”的理想社会。

    老子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“小国寡民”社会的:国家很小,人民稀少。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,也不去使用它们。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,也不向远处迁移,即使有车辆和船只,也无人去乘坐它们;即使有兵器装备,也无处去使用它们。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,吃得很香甜,穿得很舒服,住得很安适,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,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,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,但是人们直到老死,也不互相往来。

    又庄子《庄子·眭箧篇》:“甘美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”

    汉代班固《汉书·货殖传》:“……父兄之教不肃而成,子弟之学不劳而能,各安其居而乐其业,甘其食而美其服,虽见奇丽纷华,非其所习,譬犹戎、狄之与于越,不相入矣。”

    《后汉书·仲长统传》:“安居乐业,长养子孙,天下晏然,皆归心于我矣。”

    安然无恙

   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平安无事,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。恙:疾病,借指灾祸。

    公元前二六六年,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,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。由于孝成王还年轻,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。

    齐王遣使者问候赵威太后,书未启封,太后便问使者说:“年景没有忧愁吧?百姓没有忧愁吧?齐王没有忧愁吧?”

    使者很不高兴,说:“臣奉命到太后这儿来,现在您不先问王。而先问年景和百姓,哪有把卑贱者放在前面,而把尊贵者放在后面的道理呢?”

    太后说:“不然。如果没有好年景,怎么能够有百姓?如果没有百姓,怎么能够有君?所以怎能舍本而先问末呢?”

    于是又进一步问道:“齐国有位处士叫钟离子的,没有毛病吧?他的为人,有粮食的施舍粮,没粮食的也施舍粮;有衣服的施舍衣,没衣服的也施舍衣。是帮助王来养活百姓的呀,为何到现在没有官职呢?叶阳子没有毛病吧?他的为人,哀怜鳏寡,体恤孤独,赈济贫困,补贴不足。是帮助王生息百姓的呀。为什么到今天没有官职呢?北宫的女儿婴儿子没有毛病吧?摘去环蚗,到老不嫁,来赡养她的父母。这都是表率民众出于孝诚的啊,为什么到如今还未能朝见于王呢?这两位男士没有官职,一位女士未能朝王,用什么来兴旺齐国,子养万民呢?於陵仲子还在吗?他的为人,上不做王的臣,下不治理他的家,中不求交于诸侯。这是率领民众走无用的路,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?”

    这则典故后来便演化出了成语“安然无恙”。

    安如泰山

   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像泰山一样安稳,不可动摇。形容十分稳固。

    枚乘,字叔,西汉淮阴(今属江苏)人,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。汉景帝时,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(官名)。

   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,吴王刘濞野心很大,对汉景帝刘启心怀怨望,暗中联络楚王、赵王等阴谋反叛,图谋叛乱。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,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,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,巩固国家的统一。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,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,于是联络楚、赵、胶西、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。

   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,写了《上书谏吴王》对刘濞进行劝谏。在谏书中,他说:“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,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。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,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,比上天还要艰难的;不过,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,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,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。”

    但刘濞执迷不悟,加紧进行阴谋活动。于是,枚乘只得离开吴国,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,并在那里写作了代表作《七发》。

    公元前一五四年,刘濞联络楚、赵、胶西、胶东等诸侯王,以“清君侧”杀晁错为名,起兵叛乱。历史上称“吴楚七国之乱”。汉景帝听信谗言,杀了晁错,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。这时,枚乘又写了《上书重谏吴王》,劝刘濞罢兵,但刘濞仍然不肯罢休。不久,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。楚王刘戊自杀,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,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。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。

   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,枚乘因写了《上书谏吴王》,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。后来汉武帝即位,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,可惜他还没到京城,死于途中。

    又汉朝人焦延寿《易林》:“安如泰山,福祐屡臻”。

    按图索骥

    索:寻找,

    觅求。骥:好马。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按图像寻求好马,比喻做事拘泥于成法,不能灵活变通。现在也用于按照线索去寻找人或事物。

    孙阳,春秋时秦国人,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,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。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,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。

    据说,伯乐把自己丰富的识马经验,编写成一本《相马经》,在书上,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,并画了不少插图,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。

    伯乐有个儿子,智质很差,他看了父亲的《相马经》,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。他看到《相马经》上说:“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,高脑门,大眼睛,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”,便拿着书,往外走去,想试试自己的眼力。

    走了不远,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,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:“我找到了一匹好马,和你那本《相马经》上说的差不多,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!”

   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,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,幽默地说:“这马爱跳,没法骑呀!”

    《艺林伐山·伯乐·相马经》有“隆颡蚨蛈日,蹄如累曲”之语。其子执《马经》以求马。出见大蟾蜍,谓其父曰:“得一马,略与相同,但蹄不如累曲尔。”爱老怜贫

    《西游记》第二十七回写了这样一个故事:

    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。途中,眼见前面有座高山,那山峰岩重叠,涧壑湾环,怪石嶙峋。满山的大蟒喷吐愁雾,奇怪的长蛇吐出怪风。唐僧骑在马上心惊肉跳。孙大圣见状,舞动***,大吼一声,吓得那些狼虫乱窜,虎豹奔逃。师徒们进到此山,正行到嵯峨之处,唐僧感到肚中饥饿难忍,要悟空为他化斋。悟空明明知道这山渺无人烟,本不想去,但又怕师父念那个紧箍咒,不得已只好将身一纵,跳上云端,手搭凉篷,四处寻觅。看多时,只见正南方向有一座高山,向阳处有一片鲜红的点子,悟空料定那是山桃,便奔南山摘桃子去了。

    常言道:“山高必有怪,岭峻却生精。”这山之中果然有妖怪——白骨精。孙悟空去时,惊动了他。他在云端踏着阴风,看见唐僧坐在地上,不胜高兴。因他闻知:吃了唐僧的肉可长生不老。那妖精就要去捉唐僧,但见唐僧身边有两员大将,不能近身,便摇身一变,变做一个月貌花容的少女。那少女眉清目秀,齿白唇红,左手提一个青磁沙罐,右手提一个绿磁瓶,从西向东,径向唐僧走来。唐僧听说少女是来斋僧的,连忙站起身来,合掌当胸道:“女菩萨,你府上在何处?是甚人家?有甚心愿,来此斋僧?”那妖精见唐僧认不得他,便哄骗说:“我丈夫在北山凹里锄田,我给他送饭去,不料在路上遇到三位远来,思念我父母好善乐施,所以将这饭食送给你们吃。”唐僧道:“善哉!善哉!……我不敢吃;假如我吃了你的饭,你丈夫晓得,骂你,却不罪坐贫僧也?”那女子见唐僧不肯吃,又满

    面春风道:“师父啊!我父母斋僧还是小可,我丈夫更是个善人,一生好的是修桥补路,爱老怜贫。但听见说这饭送与师父吃了,他与我夫妻情上比平常更是不同。”唐僧还是不吃。站立一旁的猪八戒可气坏了,他不容分说,一嘴把罐子拱倒,就要动口。

    这时悟空正好从南山摘桃回来,睁起火眼金睛观看,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,举棒就打。那妖精使了个“解尸法”,把个假尸留在路边,暗地里逃跑了。

    后来人们引用“爱老怜贫”表示敬重年老的人,同情贫苦的人。

    爱莫能助

   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:

   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在宰相王安石手下当门生时,自恃敏慧,不够虚心谨慎,因而被降为湖州刺史。他在湖州任满后回到京城,便去拜谒老师。恰逢王安石昼卧未醒,只得在书房等侯。苏东坡见宰相的书桌上有一素笺,上有诗二句:“西风昨夜入园林,吹落黄花满地金。”他兴之所发,不能自己,提笔在素笺上续诗二句道:“秋花不比春花落,说与诗人仔细吟。”苏东坡题诗后,便离去了。

    午休后,王安石来到书房,看到苏东坡写下的诗句,恶其轻薄之性不改,便密奏天子,降苏东坡为黄州团练副使。苏东坡明知因续诗触犯了王安石而贬官,但不得不前去谢恩。苏东坡到大堂拜见宰相,王安石待以师生之礼。他对苏东坡说:“子瞻左迁黄州,乃圣上主意,老夫爱莫能助。子瞻莫错怪老夫否?”苏东坡赶忙回答说:“晚学生自知才力不及,岂敢怨老太师!”王安石笑道:“希你到了黄州,认真学习,以增长知识。”苏东坡点头,拜辞而去。

    苏东坡到黄州后将近一年,时当重九之后,连日大风,一日风息,他到后园赏菊,只见满地铺金,枝上全无一朵,惊得目瞪口呆,半晌无语。这时他才醒悟道:“以前只说老师揭我短处,公报私仇,谁知他并没有错,倒是我错了。我辈一定要牢记,切忌不可轻易笑人!”一年任期满后,苏东坡到京拜伏于地,向老师赔罪。王安石因重其才,乃奏过天子,复了苏东坡翰林学士的官职。

    后来人们引用“爱莫能助”表示虽对人同情,但无力帮助。

    爱身避死

    《汉书·张敞传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:

    汉代有个人名叫张敞,汉宣帝刘询时,初任太仆丞,后为豫州刺史。

    当时渤海、胶州地方的官吏失职,数年粮食歉收,盗贼蜂起。张敞见此,决心前往平定,于是上书皇帝说:“近闻胶州、渤海地方连年歉收,盗贼并起,至攻官寺,到处抢劫;地方官吏,已失纲纪,因而奸宄不禁。处此紧急时刻,不敢爱身避死,愿效忠陛下,竭尽全力以除盗贼,以安百姓。”宣帝看了张敞的上书,十分高兴,就拜张敞为胶东相,赏赐黄金三十斤。张敞到了胶东之后,采用劝善惩恶、有功者赏、顽抗者斩的办法治理胶州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在平乱中因立功而调补为官者数十人,从此盗贼解散,渤海、胶州遂平。

    不久,长安市内,偷盗甚多,宣帝又令张敞去进行治理。张敞采用走访长安父老,教育利用偷盗者的头头,奖惩结合等多种办法,很快地制服了盗贼。当时人们对此评论说:“张敞为人敏疾,赏罚分明。”

    后来人们引用“爱身避死”表示贪生怕死,畏缩不前。

    暗渡陈仓

    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里载有这样一个故事:

    公元前二○六年,刘邦率兵攻下咸阳,推翻了秦王朝。但项羽仗着自己的力量强大,自立为西楚霸王,称王于梁、楚等九郡,建都于彭城。他封刘邦为汉王,把巴、蜀、汉中等四十一县划给刘邦。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,在往南郑的途中,把一路经过的栈道全部烧了,表示今后不再回关中,以消除项羽对他的疑忌。

    刘邦的将士都是山东一带的人,到南郑不久,都想回家,有的已经逃跑。面对这种形势,韩信便向刘邦建议:“我们的军吏士卒都是山东人,他们日日夜夜都想回家,我们可以利用他们这种思乡情绪,动员他们打回老家去。这样做,将士们一定会一鼓作气地拼命作战。等我们打回咸阳后,再与项王争夺天下。”刘邦问韩信:“那采用什么办法才能打好这一仗呢?”韩信说:“我们马上派一部分人去修复栈道,转移项王的目标,把他的主力调到南郑方面,而我们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陈仓进兵,以取关中。”刘邦认为这个办法好,就一面派人假修栈道,一面带领将士从小道悄悄地向陈仓进军,乘项羽部属雍王章邯不备之际,以突击的方式,打败了章邯等军,刘邦又回到了咸阳。

   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“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”,用来表示表面上准备从这儿进军,暗中却从另一条道进行偷袭。现在一般用来表示作战时从正面迷惑敌人,从侧面搞突然袭击的战略。用“暗渡陈仓”比喻秘密行动。

    暗箭伤人

    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:

    郑庄公准备去打许国,出征前拜颖考叔为大将,公孙子都和瑕叔盈为副将。子都没有当上大将,心中极为不满,非常嫉妒,作战时不听指挥。

    颍考叔上阵很卖力,他身先士卒,一举杀了许国的大将,立了大功。许**士抵挡不住,撤回城中,坚守不战。颍考叔为了取胜,便命令士兵用土垒台,以便跳墙进攻。垒**毕,颍考叔手执武器,跳上城头,进行厮杀。正在紧急时刻,公孙子都乘其不备,竟下毒手,对准颍考叔暗放一箭,正中背心;颍考叔滚下城来,立即身亡。瑕叔盈见颍考叔中箭身亡,以为是被敌人射死的,为了给他报仇,急切率领士兵冲上城头,猛打猛攻。不久城被攻破,许国战败,兵卒四散,许庄公也扮成百姓逃到卫国去了。

    郑庄公入城之后,让原许国的大夫百里帮助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国的都城,并告诉百里:“您应帮助许叔安抚这里的百姓。我让您住在这里,不只是为了许国,同时也是姑且巩固我国的边疆,因此,希望您‘无滋他族实逼处此’(意思是不要让别国住在这块逼近我们郑国的地方),让他们来和我郑国争夺这块土地。”郑庄公还说:“如得善终,我还希望许庄公回来治理他的国家。”郑庄公安排停当之后,就回郑国去了。

    《左传》作者对此评论说:“许,无刑而伐之,服而舍之,度德而处之,量力而行之,相时而动,无累后人,可谓知礼矣。”(意思是:许国违背了法度就**它,服了罪就宽恕它,揣度德行而处理,权衡力量办事,看准时机行动,这样就不会连累后人,(可见郑庄公处理事情是懂得礼的了。)

    后来人们把公孙子都那种卑劣行为叫做“暗箭伤人”,用来比喻暗中用阴谋诡计伤害别人。

    暗中摸索

    唐·刘《隋唐佳话》中有这么一则故事:

    从前有个叫许敬宗的人,性情十分轻狂傲慢。凡与他见面交往的人,他总不放在心上,常常很快就忘记了。有一个不知内情的人,以为他愚笨,就去帮助教育他。许敬宗十分高傲无礼地回答道:“你们这些庸庸碌碌的人,没有任何独特之处,自然难以记住,如果遇到何逊、刘孝绰、沈约、谢眺那些有才干有名望的人物,我暗中摸索着也可以

    辨认出他们来!”

    后来人们引用“暗中摸索”比喻没有师传,没有门径,自己独立探求事物的道理。不遗余力

   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。遗:留下;余力:没有使完的力量。

    公元前260年,秦昭王任用白起为将率兵去攻打赵国的长平,一下子消灭了赵国四十多万军队。秦军也损失惨重,打得精疲力尽。过了两年,秦军又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一年多,魏、楚两国联合救赵,才解除了邯郸的围困。秦军撤回去以后,便派使者到赵国,要赵王献出六座城池作为讲和的条件。赵王为此下不了决心。

    这时,有一个叫楼缓的人,从秦国来赵国,赵王便同他商量这件事该怎么办,楼缓推辞说:“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。”赵王说:“虽然这样,不妨谈谈你的个人意见。”楼缓说:“现在我刚从秦国来,如果说不给城,大王就会认为不是计策,如果说给,又恐怕大王以为我向着秦国。所以不敢回答。假如我能够为大王考虑这件事,就不如给秦国。”赵王也表示同意了。

    赵国的大臣虞卿听说后,就对赵王说:“楼缓的话,包定是骗人的鬼话。”

    赵王不理解虞卿的意思,问他:“为什么这样说?”虞卿说:“秦国攻打赵国,是打疲倦了回去的呢?还是有力量而不进攻我们呢?”

    赵王说:“秦之攻我也,不遗余力矣,必以倦而归也。”意思是说:秦国攻打赵国,已经使出了全部力量,是精疲力尽才退回去的。虞卿说:“既然这样,秦国用它的力量去攻打它所不能取得的地方,打疲倦了回去;大王又用它的力量所不能攻下的地方资助它,这不是帮助秦国攻打自己吗?”最后,虞卿终于说服了赵王放弃了割地求和想法。

    后来,人们根据这些记载,引申出“不遗余力”这个成语,比喻已经拿出了全部力量,作了最大的努力。

    (本章完)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