锒铛-《蒲桥集》

(第1页)

两个月前,我从云南回来,写了一篇《杨慎在保山》,引《康熙通志》:

杨慎归蜀,年已七十余,而滇士有谗之抚臣王昺者。

昺,俗戾人也,使四指挥以银铛锁来滇。

慎不得已,至滇,则昺以墨败;然慎不能归,病寓禅寺以殁。

乍一看,觉得很新鲜。

用银链子把一个曾经中过状元的绝代才子锁回来,可能是一种特殊待遇。

如果允许他穿了大红官衣,戴甩发,那“扮相”

是很美的。

后来一想,王昺是“俗戾人”

,干不出这样的韵事。

我于是断定:“银铛”

的“银”

,是个误刻的错字。

“银”

当作“锒”

那么,杨升庵还是被用铁链子锁回云南的。

七十多岁的老人,铁索锒铛,一步一步,艰难地在崎岖的山路走着,惨!

近阅《升庵诗话》“锒铛”

条云:

《后汉书》:“崔烈以锒铛锁”

锒铛,大锁也。

今多讹作金银之银,至有“银锁三公脚,刀撞仆射头”

之句(按,此不知何人诗)。

其传讹习舛如此。

读后哑然。

想不到升庵这一条小考证,后来竟应在自己的身上。

他大概没有想到自己竟至被人“以锒铛锁来滇”

;更没有想到志书上把“锒铛”

误为“银铛”

造化如小儿,真能恶作剧!

我到保山,曾希望找到一点升庵的遗迹,但知道这种可能性不大。

王昶《滇行日录》曰:

访杨升庵谪居故址,为今甲仗库。

入视之,有楼三楹,坏不可憩矣。

楼下有人书三春柳律句,庭前有桃数株。

王昶是乾隆时人,距升庵也不过二百五十年左右,其时已荒败如此,今天升庵遗迹荡然,是不足怪的。

所堪庆幸的是,保山保存关于杨升庵的文字资料还不少,保山人对升庵是很有感情的。

遗址不能寻觅,是不是可以择一好风景的地方给升庵盖一个小小的纪念馆?再小一点,叫做纪念室也可以。

保山尽多佳山水,难道不能容升庵一席之地么?

升庵著作甚多,据云有七十种。

这些著作大都雕印过。

是不是可以搜集到两个全份,一份存新都升庵祠,一份存保山?

对于王昺,我觉得也可以整出一份材料,并且也可以给他辟一个纪念馆。

馆内陈列,一概依从王昺的观点,不置可否。

一个人迫害知识分子,总有他的道理。

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一日


(第1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