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裏逃生回到京城,楊善第一個要看的人是于謙。
因為鄺埜既已殉難,兵部便是于謙當家。
明朝的兵部權重,尚書別名「本兵」,既理軍政,亦掌軍令,「本兵行邊」,遇有不稱職守的將帥,可以就地撤換。
如今六師傾覆,大敵當前,長驅而入,直撲根本之地,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,于謙的責任極重。
楊善覺得有將在前方的所見所聞告訴他的必要。
這一夕深談,使得于謙知己知彼,獲益匪淺。
但談到王振的跋扈妄行,于謙忍不住發同:「他人還則罷了,莫非英公亦不能制他?」
「英公」指英國公張輔,他的父親叫張玉,在元朝便是軍政最高長官的「樞密知院」。
元亡以後,在沙漠中待了十八年,歸順明朝,自從五品的副千戶幹起,逐漸變成燕王麾下的大將。
燕王得以成大事,文的靠做了和尚的姚廣孝,武的便靠張玉,不幸中道捐軀,陣亡在山東東昌府,年五十八歲,燕王痛極而泣,即位後追贈張玉為榮國公。
仁宗洪熙元年加封為河間王,張輔便是他的長子。
但張輔之貴,是靠他自己的戰功。
燕王即位為帝後,封侯安伯;永樂三年進封為新城侯;四征交趾,進封英國公。
仁宗即位掌中軍都督府事,加官「太師」,威震中外。
這樣一位四朝元老,對王振竟不能發生制衡的作用,實在是件不可思議的事。
「英公之不能制王振,已非一日之事。
倘或能制,根本就不會有這一次的『北狩』了。
」北狩是皇帝親征、連番不利以後,才流行起來的名詞。
楊善喚著于謙的別號又說:「廷益,你要想到,英公的獨子才九歲。
」
于謙憬然而悟。
張輔這年七十五歲,一子早經夭折,直到六十七歲,他的侍姬方又為他生子,單名為「懋」。
「懋」字有多種解釋,張輔取「懋而允懷」之義,表示喜悅。
這也是可想而知的。
因此,可以推斷張輔這幾年能制王振而無所作為,是想到年逾古稀,去日無多,而獨子方幼,如果與王振結了怨,怕他將來會報復。
這使得于謙想到了楊士奇的往事,不由得長嘆了。
「唉,朝廷柱石都以家累而累國,若非楊文員跟英公養癰貽患,何至於有今日!
」
楊善將他的話細想了一會,方始明白。
自永樂以來,號稱「三楊」的楊士奇、楊榮、楊溥,歷事四朝,賢相當權,國泰民安。
宣德十年正月,宣宗駕崩,九歲的皇帝即位,王振越過他的前輩金英,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,日形跋扈。
其時訓政的是太皇太后──仁宗皇后張氏,有一天御便殿召見英國公張輔,大學士楊士奇、楊榮、楊溥,禮部尚書胡濙,向侍立在旁的小皇帝說道:「這五個人是先朝所留給你的,凡事你要跟他們商量。
他們不贊成,你就不能辦。
記住沒有?」
皇帝跪下來答一聲:「記住了。
」
(第3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