乱世的众生相-《刀锋》

(第1页)

毛姆并未写出一本说教气息浓厚的传道书,而是秉持小说家的敏锐观点,冷眼旁观生命的沉重,并以游记的轻松口吻与言情小说的情节,层层包覆令人不胜唏嘘的人生真貌,这是《刀锋》最成功的地方。

故事主轴创建在拉里与未婚妻伊莎贝尔的观念冲突之上。

伊莎贝尔认为追求知识“听起来不太实用”

,投入职场才是男人应尽的责任。

她对滞留巴黎的拉里说:“你是美国人,并不属于这里……欧洲玩完了,我们是全世界最伟大、最强大的民族。”

拉里为“解答明知解决不了的问题”

,拒绝成家立业,实在不成体统——“男人就该工作,这才是人生的目的,也才是造福社会的方法”

若伊莎贝尔代表实用主义,她家财万贯的舅舅艾略特则象征着物质主义。

这位美国大亨常年在欧洲挥霍,捐钱助人只为掩饰对生命的无知;在欧洲置产过着浮华生活,也仅为麻痹对死亡的恐惧。

毛姆眼中的欧洲,充斥着许多沉沦与腐化的人物,故事的最后,在法国蔚蓝海岸发生的那场骇人命案,更加深化了美丽世界的丑陋。

《刀锋》背景设于一九一九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两次世界大战期间,这是现代史最动荡的年代。

书中所刻画的众生相,显然都是乱世的产物。

这段历史期间,欧洲许多国家都有战事发生,斯大林、希特勒等强权崛起,大英帝国衰退,西方社会问题严重。

书中人物游走于巴黎、伦敦与其他欧洲大城,虽不见战火余烬,实已悄然卷入另一拨历史巨变。

相较于欧洲不安的局势,两次大战期间,美国逐渐壮大,成为繁荣国家。

不过,一九二九年华尔街股市崩盘,造成长达十年的经济大萧条,引发严重的政经与社会问题。

当欧洲动乱之际,追求功利的美国梦也逐渐显露丑恶的一面。

一九四九年阿瑟·米勒发表《推销员之死》,推销员的长子坚持做自己、不做美国梦,实与同时期的《刀锋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
(第1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