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来读小说网 >言情> 科举寒门学子
科举寒门学子

科举寒门学子

简介:
(科举+轻松+日常+单女主)李承平穿越到大乾这么个陌生朝代,本想依山傍水的啃老,但沉重的古代劳役委实把他吓到了,不想干活那就得换个活法,这是一个农家子读书科考得故事。张二娘:“你要是也能像承平一样,在茅厕里干三碗干饭的苦心背书,娘也就不操心了。” 科举,寒门读书郎
您要是觉得《科举寒门学子》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微信里的朋友推荐哦!

《科举寒门学子》

    大乾永兴二十三年,陕西西安府兴平县。

    渭水镇,一河村。

    九月的一河村秋高气爽,蓝天白云,金灿灿的稻田里,一茬一茬成熟的水稻被扎起来放好。

    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,掉在秋收队伍后面的一个幼童艰难的直起身子。

    这幼童看起来不过三四岁,身形瘦小,皮肤看得出来原先是白嫩的,可终究抵不过烈日的照射,透着黝黑的亮光。

    迎着烈日,他悠悠的叹了口气,松了松,压的紧实的草帽,李承平是既好气又好笑,“早知道还不如闷着头干呢!做这破玩意儿真把人闷死了。”

    草帽遮阳好倒是好,但编织的稻草太过紧密,一点都不散热,汗水浸进草帽里,淌下来的汗珠蜇的人眼睛疼。

    “三小,你还能行吗?要不要去树下凉快会儿。”

    听见老爹的呼喊声,李承平才缓过神来,自已曾经的生活真的是被一日复一日的操劳,消磨的一去不返了。

    抬头向前面望去,勉强笑道:“没事儿爹,我还能行。”

    李振良认真的看了儿子好一会儿,见他脸色还算好些,这才低头认真收起稻来。

    李承平来到大乾朝已经有五年了,明明是五岁的身板,目前看起来却只有三、四岁那么大,可想而知,他的营养是严重不达标的。

    大家现在或许可以看出,李承平也是众多穿越大军中的一员,但他并没有其他人那么幸运。

    好运者,要么重生改变命运,要么穿越成王公贵族、富家公子逍遥一生,只有他苦逼的在田里捡麦穗儿。

    再想想前世今生,苦逼的生活仍旧继续。

    知道他穿越前那八年是怎么过的吗?现在给他来这么一出?

    经过八年厮杀沉浮,他好不容易通过两次遴选来到省委进行最终的面试,好不容易觉得可以苦尽甘来了,但终究是一场空。

    这八年的苦只有李承平自已一个人知道,既要保证平时的工作不折不扣的完成,还要保证自已的学习时间足够。

    八年时间里,工作和遴选两手抓,无数日夜挥洒的泪与汗,直到八年后才即将开花结果。

    但最终的结果是怎样,好不容易进入最后一轮省委面试,但被刷下来就是被刷下来了,在预备明年再战的夜晚怎么就会猝死呢?

    要说一闭眼一生这么过去也就算了,但为什么要让自已重新来这么一遭。

    现在他不是要吃读书的苦,而是直接吃上了生活的苦。

    就算是想吃读书的苦,也得有机会呀!

    农村娃儿出生的李成平做惯了农活,可那会儿自已怎么说都是吃饱穿暖,哪像现在连盐都吃不上,胳膊都很难抬起来。

    五年漫长的农家生活,早已打断了李承平回去的念想,现在是必然得既来之则安之,不然心态迟早出问题。

    “三小,你到底行不行,我家早完事了,当心你明天又被丢家里烧饭。”

    田埂树荫下,好几个顽童,朝着李承平呼喊,笑着看他干活,他们捡稻穗的速度很快,几乎是与大人同步。

    李承平则多少有点差强人意,慢悠悠的吊在后面,不是他有意为之,主要是前两天下河摸鱼。得了场风寒,眼下还没大好。

    三小!这个小名,李承平还是能够勉强接受的,总比村里其他孩子的什么三狗、牛蛋好听,害怕孩子夭折,取贱名好养活是古代的主流观念。

    基本没人能跑的掉,一旦被打上这个标签,想怎么摆脱都是徒劳。

    还是扛不过烈日的晒射,李承平得以在老爹的强烈要求下坐在树荫下歇息会儿。

    瞧这底下微风拂过,搅动着层层叠叠的麦浪,李承平又有些神游天外。

    他穿越来的地方,是一个历史书上从未出现和听说过的朝代,叫做大乾朝。

    只晓得现在处于永兴年间,至于当今皇上的名讳,就不是他这么一个小小村民能够知道的了。

    而且朝廷如何?对他来说遥不可及,完全是咸吃萝卜淡操心,才会打听这些。

    依照村里这么个与世隔绝的状态,或许每年来村里收租到的小吏都比皇上出名。

    李承平对于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的陌生,可父亲梳着的发髻,母亲盘着的头发,姐姐头上的小髻,以及自已的总角又似乎与印象中的元明时期的发饰那么近似,让人感到熟悉。

    瞧着父亲李振良身上的短衫,普通百姓通常穿着粗布短褐衫和襦裙,这种穿着与明清时期的服饰倒是差不多。

    坐在田埂上看着忙碌的家人,直到天色渐晚,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李家男女老少才收拾妥当,陆陆续续的回到了家中。

    刚一踏进家门,就听见二叔李振义大声喊道:“娘,今晚不会还吃晌午的米汤吧!我都快饿死了。”

    奶奶余氏拿着勺子从厨房走出来,不悦地说道:“喊个屁呀!真是饿死鬼投胎,快把东西收拾好,马上就要开饭了。”

    李振义毫不在意老娘骂他,笑哈哈的洗了把脸,然后坐到堂前大口大口的喝着凉白开,生水喝多了会闹肚子,小时候被折腾几回他算是长记性了。

    他还特意转过头来告诉他们这些个初上田上干活的小家伙,别一热就猛灌井水喝,李承平笑着点头,去水井旁将一早晾好的水用转轴提上来给大家解渴。

    用嘴感触着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凉白开,李振义是真想找侄子讨碗水喝。

    因为这小子的水可不只是更清凉那么简单,不知李承平脑袋瓜子是怎么长的,想出了晾晒菊花,制作菊花茶的法子,这秋收时节,顶着烈日回家,能够喝上一口凉丝丝的菊花茶别提有多美了。

    李承平察觉到二叔眼睛斜视的意思,自然不会忘了他,端起一瓷盆凉茶用勺子给没人盛了一碗。

    李振义今日这般搀,还是在于冲泡菊花茶的馨香。

    晒制的菊花也是昨日才好,不然李承平早就拿出来了。

    门口,爷爷李固则蹲在地上抽着旱烟,心中想着什么,李承平却是无从得知,递上一碗菊花茶,他就想着回屋干自已的事。

    他现在顾着回房,拿着树枝练字玩呢,不然一会儿开饭,又玩不上了。

    李固是一河村李家的族长,整个一河村最具权威的姓氏便是李姓。

    李家在村中属于大姓,村里几乎一半以上的人都姓李,其余的则是其他姓氏。

    至于为什么都是姓李的,并不是说一河村的村民都沾亲带故。

    大乾朝如今开国还不足三十年,天下户口减半,中原和陕西更是被打的十室九空,为了填补人口,朝廷就施行了人口大迁徙。

    李固原先是淮西凤阳人,随着朝廷西征命令的下达,战事结束后,便常驻在了西安。

    至此扎下了根,随后就是迁徙了很多老乡过来,他手底下的人,多是凤阳李家村人,汇聚些其他姓氏的百姓,渐渐形成了这么一处位于渭水边上的一河村。

    李固可是跟着乾朝开国皇帝打过天下的,虽然搞到最后,依仗着老乡的亲近关系,官位就混了个百户,连千户都不是,但那也是在朝廷里记过名的,老爷子和太祖皇帝可是老乡。

    村里许多人都是当年跟着李固同乡出来打仗的后人,只是大部分当年的战友都已经战死了。

    凭借着李固的声望,李家自然成为了领头羊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