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来读小说网 >言情> 颠覆性讲述中国历史:短命隋朝与盛唐气象
颠覆性讲述中国历史:短命隋朝与盛唐气象

颠覆性讲述中国历史:短命隋朝与盛唐气象

简介:
隋朝末年,李渊父子迅速夺取天下,李世民终成千古帝王。从武则天到李隆基,唐王朝在腥风血雨中长成了万邦来朝的世界级大帝国。然而,「安史之乱」令大唐急速转衰,一病不起。本专栏为你讲述从隋朝建立到晚唐五代的历史风云,用通俗有趣、生动幽默的语言,揭秘隋唐历史背后的真相,引人入胜。 颠覆性讲述中国历史:短命隋朝与盛唐气象
您要是觉得《颠覆性讲述中国历史:短命隋朝与盛唐气象》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微信里的朋友推荐哦!

《颠覆性讲述中国历史:短命隋朝与盛唐气象》第 1 节 不朽的文帝 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曾大分裂结局有什么不同

    ()

    公元 589 年,隋文帝杨坚和儿子杨广消灭了南陈,结束了西晋以来的分裂局面,天下便重新归于一统。

    黯然落幕的,还有当时陈朝的首都建康,也就是今天的南京。从三国孙权建立东吴政权开始,这座城市先后担任了东吴、东晋、刘宋、南齐、萧梁和南陈六个朝代的首都,时间长达 350 年左右,所以它后来有一个响亮的外号,叫六朝古都。想当年诸葛亮就对孙权说过,这地方是「钟山龙盘,石头虎踞」,有帝王之气。

    可惜的是,孔明老先生算卦只算对了一半,或者是他老人家只说了一半,这地方有帝王之气不假,但这帝王之气贼拉地不稳定,三心二意,经常改换主人,导致这地方的皇帝换来换去,没有一个长久的。从历史上来看,建都在这里的王朝都很短命,而且大多数政权并没有控制整个中国,你也别问我为啥,瞎白话的话我可以说一天,但实实在在的回答就一句,我不知道。

    六朝古都南京(图源网络)

    一 、中华和罗马大动荡的不同结局

    掐着手指头算一下,从公元 190 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开始,整个中华大地上就是乱哄哄的一片,虽然中间有西晋王朝短短 36 年的统一,但它大概有一半的时间在忙于内乱,从它灭掉东吴到八王之乱,维持大一统的时间只不过是区区 19 年而已,所以在我看来,中国这段时间的大乱局,大分裂,应该从公元 190 年算起,期间经历了三国、西晋、五胡十六国和东晋,还有南北朝,一直到隋朝统一中国的公元 590 年,不多不少,正正好好是 400 年。

    你可能会说了,老天爷咋这么会算?不多不少弄出 400 年来,这个我还是不知道,但是我知道的是,老天爷并不偏心眼,它没有仅仅让中国产生大分裂和大动荡。

    就在公元 180 年,欧洲罗马帝国的所谓五贤君时代结束,康茂德登基做了罗马帝国的皇帝,西方史学家把这一年作为罗马帝国没落的开始,和我们几乎是脚前脚后,两大帝国开始倒霉的日子只差了 10 年。

    罗马帝国的大混乱最后也导致了分裂,分成东西两个罗马帝国,而且西罗马帝国和中国西晋一样,被北方的少数民族,也就是当时称为日耳曼人的「欧洲五胡」打了一个稀里哗啦,这些欧洲的「胡人」包括哥特人、法兰克人、旺达尔、勃艮第等等,都是从小不学好,专门喜欢打架的主儿,欧洲这场大戏的开头几乎和我们五胡乱华拿到的剧本是一模一样,不一样的是结局。

    具体地说,有两点不一样:

    一是当时占领欧洲的胡人们对罗马的所有文化,采取了拒绝的态度,全面焚毁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书籍、艺术品、建筑、学校等。一直到了大概 1000 年之后的文艺复兴后期,这些「欧洲胡人」才恍然大悟,意识到没文化是真可怕,从阿拉伯人那里重新捡回了希腊和罗马文化,然后以罗马帝国继承者的身份洋洋自得。

    这中间的一千年时间,连他们自己都很惭愧,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。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啊,他们不是信仰了天主教吗?这事吧,有点尴尬,天主教或者说基督教并不是罗马文化,就好像佛教一开始并不是中华文化一样,和佛教一样,基督教也发源于亚洲,而且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距离它灭亡只有短短的 80 年时间,所以,说一句「欧洲五胡」全面拒绝了罗马文化并不算错,这个等将来我有机会讲欧洲史的时候再说。

    第二个不一样就是俺们虽然分裂了 400 年,可最后还是归于隋唐大一统,但西罗马帝国在公元 476 年被欧洲这些「胡人」彻底灭了国之后,再也没有翻身。从那之后,欧洲其实就是「胡人」的天下,这些家伙建立的国家包括今天的英格兰、法兰西、德意志、意大利等等,当年的罗马人反而成了少数民族。

    关于「为啥俺们中华能够再次统一,罗马却不能」这个问题,网上有无数种答案,地理上的,生产方式上的,老百姓对家国的认知等等。我在前面讲秦始皇的时候,也说过,从文化上讲,先秦诸子百家全都提倡大一统,「定于一」的思想被认为是解决纷争的最好方式,也是战国最后归一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
    除了这些,还有一件事,也对五胡十六国之后的中国能重回大一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,那就是秦始皇上台之后的统一文字。不管你天南地北,说什么鸟语,下笔一写,都是一样的方块字,这种统一了的方块字来源于大一统的思想,反过来又加强了大一统这样的文化凝聚力,可以这样说,我们后来两千年分分合合,最后都归于一统,统一的方块字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
    说起汉字,南北朝时期,汉字也有了一个很明显的变化。这个变化和佛教有关,前面说过,佛教是这个时期进入中国的,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,俺们中国人突然发现,这些印度三哥们的梵文表达出来的很多事物,包括思想和意境,在汉字里居然找不到对应的词。不过这事儿并没有难倒中国人,因为汉字的一个最强大的功能就是造词,一千多个常用字,随便拿两个出来就可以造出一个新词,还可以完全保证意思表达准确,没有歧义。

    于是乎,在这段时间,大量的、新的汉语词汇被创造了出来,比如说「烦恼、世界、现在、将来、放下、想入非非」等等。这些新的汉字词汇不仅大量在民间使用,很多正式的,官方的文献也开始使用,最直接的结果就是,我们今天读古文,会发现南北朝之后的史书比较容易读懂。

    二、北朝和南朝谁是中华正统

    言归正传,简单对比完中华和罗马的这段历史,我们这里还有一个问题,那就是南北朝时期,谁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正统?中国史学界历来就有两大学派,一个叫「南朝化论」,另一个叫「北朝主流论」,到了近代,这两个学说也都获得了各自的支持者,钱穆先生支持北朝主流,而陈寅恪先生则认为南朝是正统。

    认为北朝是正统的,主要是北魏、北周、隋一脉相承,你若是承认唐朝是正统,那么就必然要承认隋朝,因为唐朝就是从隋朝手里接过来的政权,承认了隋,又必须承认北周,乃至北魏,这种政治上的代代相传听起来很有道理。

    另一方面,中华文化的确是一直在南朝得到了最好的传承和发展。隋唐文化,基本来自于南朝一脉,比如说唐朝的书法,就来自东晋,尤其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的影响;唐朝的绘画推崇以山水画为代表的文人画,祖师爷就是南齐的谢赫,大名鼎鼎的「谢赫六法」至今仍为中国画中的精髓;至于说玄学、哲学和道学,北方更是啥贡献也没有,听见这些词汇,那些大老粗都要懵圈。

    著名的「神灭神不灭」的哲学争论就发生在南朝,而且持续了一百多年,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。范缜的《神不灭》俺在上中学时那是要全篇背诵的,更不用说唐诗这样高大上的东西,完全是人家南朝宫体诗生出来的孩子。

    那这样说来,北朝好像除了政治正确,对中华文化就没啥贡献了?当然不是!我刚才说的是继承和发展,除了这两方面,文化还需要创新和融合。

    今天你如果去云冈石窟游玩,就会惊奇地发现,里面的廊柱、布局和雕像更接近古希腊风格,那就是因为北魏这群东北人是贼拉地谦虚,他们知道自己没文化,就喜欢到处拜师学艺,他们不仅汉化,而且还希腊化,罗马化,波斯化,凡是他们认为不错的,就拿过来。这样一来,在不知不觉之中,他们就为中华文化注入了一股股新鲜的血液,海纳百川有容乃大,我们说后来的大唐盛世,那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顶峰,更是世界文化的顶峰。

    云冈石窟(图源网络)

    在进行了上面的思考和思辨之后,在谁是正统的问题上,我个人的观点还是支持钱穆先生,偏向于北朝,也就是西晋,东晋,然后是北魏,北周,再到现在统一中国的大隋。

    三、「五省六部制」和「当官要考试」

    无论如何,隋文帝杨坚是不会参与我们这些讨论的,因为这哥们当时很忙,那他忙点儿啥玩意?

    这事儿要从上个世纪 80

    ()

    年代,一个美国人出的一本书说起,这个人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,叫哈特,他写的书叫《影响世界进程的 100 位历史名人》。出版之后,很多学者专家最终都认可了这个排名,而我们的杨坚同学光荣地被写进了这本书,排名第 85 位。

    你要知道,中国历代领导人,只有 3 个人进入了这本书,剩下的两位大家都很熟悉,那就是始皇帝嬴政和毛泽东主席,而毛主席的排名只是 89 位,比隋文帝还低了 4 个名次。

    杨坚能获得这样的成绩,自然是干出来的,那不忙肯定是不行,我总结了一下,他能够被世界如此看重的原因,主要是两件大事和两件小事,下面我们分别来说一下。

    第一件大事是政治制度方面的,杨坚废掉了北周的六官制,从汉魏以及南北朝一些政权里汲取了营养,确立了一种「三师三公五省六部」制度。听起来很复杂,实际上「三公三师」只是名誉头衔,不管事,「五省」里面「内侍省」和「秘书省」不能插手国家事务,只管皇宫里的吃喝拉撒,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有「内史省」「门下省」和「尚书省」。

    「内史省」也被称为「中书省」,是立法部门,负责国家政策制定,长官叫「中书令」,副长官叫「中书侍郎」,实际干活的叫「中书舍人」;

    「门下省」是司法监督部门,负责审议这些政策,看看是不是违反了国家的基本国策,他的长官叫「侍中」,副长官叫「门下侍郎」,干活的叫「给事中」;

    最后一个「尚书省」是行政部门,负责具体的执行,长官叫「尚书令」,但经常空缺,副长官有两个,分别叫「尚书左仆射」和「尚书右仆射」。

    三省之间相互独立,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三权分立制度,立法、司法监督和行政各行其职,互相制衡。这里面因为「尚书省」就是专门干活的,所以它下面的人就比较多,设立了六个行政部门,分别是:吏部,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、考核、升降和调动;民部,掌管全国的土地、户籍以及赋税、财政收支;礼部,掌管祭祀、礼仪和对外交往;兵部,掌管军队和打仗;刑部,掌管全国的刑律和司法;工部,掌管各种工程、工匠、水利和交通。

    这六个单位开始叫「六曹」,很快就改名为「六部」,每个部门的最高长官都叫「尚书」,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「兵部尚书」「刑部尚书」等,副长官就叫「侍郎」,比如说「兵部侍郎」,那就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。「六部」的每一部下面又设有四个司,各司的长官叫「郎中」,副长官就是「员外郎」。

    说到这里,大家应该知道了,这种组织严密,分工明确,权力相互制衡的体制,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三省六部制。它不仅被唐朝和随后的朝代继承,而且还飘扬过海,被我们的很多好学生学了过去,甚至日本今天还用某某省作为他们的部门名称,比如说它那个管外交的部门就叫「外务省」,不叫「外交部」。

    至于说为什么在俺们中国,「省」这个字现在反而变成了地方行政机构的名称,比如说吉林省,或者广东省,这里呢,我先卖一个关子,到元朝的时候再说。不过我们现在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和司,那都是继承了尚书省下面六部二十四司的体制和名称,只是长官的名字变成了部长,不叫尚书了。

    关于这个三省六部的具体名称,隋朝和唐朝略有不同,隋朝的内史省到了唐朝就叫做中书省了。其实,你要是考察一下这个机构的来历,你就会发现,它其实就来源于汉武帝时期的中书令,换句话说,他就应该叫中书省。

    那为啥隋朝管它叫内史省呢?答案是两个字:避讳。因为杨坚他老爹叫杨忠,叫「中书省」容易让杨坚想起他老爹。同样的情况,隋朝六部里面的「民部」,到了唐朝就被改为「户部」,因为唐朝最伟大的皇帝叫李世民,你叫「民部」那就是大不敬。所以,三省六部的最终名称就是「中书、门下、尚书」三省,和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。记住这件事很重要,因为随后唐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,无一不是围绕着这三省六部做文章,甚至可以这样说,「三省」是权力的战场,变来变去,「六部」是定海的神针,基本不动。

    隋文帝做的第二件大事,就是如何选拔人才。我们前面说过,在杨坚那个时代之前,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种人才选拔制度,一是春秋战国的世袭制,第二个是汉代的察举制,第三个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,这些制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那就是都不用考试。世袭制不用说了,老子英雄儿好汉;察举制就是王八看绿豆,只要对上眼,你就上岗;九品中正制那就是看家族,家族牛掰就是上品,虽然职务可能有高有低,但你一个上品家族的子弟,一定可以上岗为人民服务。

    隋文帝杨坚画像(图源网络)

    杨坚的人才选拔改革方案就是一句话,当官要考试了。也就是不管你是推荐的也好,世袭的也罢,在走上领导工作岗位之前,大多数人要先进考场,考过了才能上岗。

    伟大的科举制,终于走上了历史舞台。

    你千万别小瞧这件事,美国人一直到 1300 多年之后的 1883 年,才通过了彭德尔顿法案,规定当官要考试,这还是用一位美国总统的命换来的,感兴趣的可以去听听我的《美国史话》。

    不过你要注意的是,杨坚的这个考试并不允许随随便便参加,你想参加公务员考试,还必须有高官推荐,所以呢,这只是门阀政治下的再一次筛选。一直到了唐朝,政府才允许「投牒自进」,这里的牒就是古代的身份证,也就是到了唐朝,你可以带着一个户口本就去考试了。这也是为啥本来是杨坚发明的科举制,但我们却要算在唐朝人的脑袋上,对于老百姓来说,不论身份地位,凭着刻苦读书就可以拥有和名门望族子弟一样的升官机会,这样的科举才是最有意义的科举。

    「五省六部」和「当官要考试」这两件大事,就是把杨坚推进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百人榜里的主要推手,除此之外,他还干过两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小事。

    四、修建大兴城和全新的刑罚体系

    第一件小事是修建了大兴城,你要是说修一座城有啥了不起,那是因为你不知道这座大兴城后来的名字叫长安,也就是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的那个长安,赫赫有名的大唐帝国首都,今天的西安。你可能会问了,长安不是刘老幺那个汉朝的首都吗?早就有了啊。

    这事说来也简单,杨坚的隋朝建立之后,他也看中了刘老幺定都的这个长安,觉得是块风水宝地,可是实际一考察,发现了一个大问题,那就是水井里面打出来的水经常都是苦的咸的和臭的,史书上说,「水皆咸卤,不甚宜人」,因为几百年以来,长安老城一直都是政治文化中心,换句话说,人家是大城市,而大城市的特点就是人多,只要是个人,就要吃喝拉撒,长此以往,制造出来的垃圾早就把地下水污染了。

    顺便说一句,中国很多古城都有「甜水园」「甜水巷」或者「甜水胡同」这样的地名,就是因为大部分城区的水被污染之后,偶尔剩下某一个地区没被污染,或者污染的少,那里的水就明显比其他地方的水好喝,所以才能够以「甜水」得名。

    杨坚一看,这长安老城也没法住,就命令手下大臣在原来长安城东南方向建造新城,也就是大兴城。也就是因为这个举动,一位中国建筑史上真正的天才横空出世,他就是新都副监宇文恺。

    这家伙是建筑学的学霸,而且是那种一千年可能才出一个的学霸,他领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是公元 582 年 6 月份,杨坚带着文武百官美滋滋地住进新城的时间是公元 583 年 3 月份,这里你没听错,建造这座大兴城只花了 9 个月的时间。

    那么,这么快修建好的城市是不是豆腐渣工程,或者是不是标准很低,只能对付着用呢?答案会让你大吃一惊,这座城市不仅在当时,在随后的 1000 多年里,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,没有之一,比当时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拜占庭大了 7 倍以上,比后来明朝修的北京城都大 1.4 倍。

    电视剧《长安

    ()

    十二时辰》里所展现的长安面貌,就是原来大兴城的样子,唐朝除了在东北角又修了一个大明宫之外,没做任何改动,因为根本就不需要,整个城市完全就是为了上百万人在里面居住而设计的。布局是相当地合理,周长 36 公里,包裹着里面皇宫、皇城、居民区三大部分的 109 个坊,和东西两个大型市场。著名的朱雀大街设计之初就是长 5 公里,宽 150 米,号称天街。你要知道,今天北京的长安街最宽的地方才 120 米。

    至于说是不是豆腐渣工程, 你见过屹立 1500 年而不倒的豆腐渣工程么?而这一切,都是宇文恺这位天才在 9 个月里做到的,史书上说, 「凡所规画,皆出于恺」,这只说明一件事, 当时整个工程的规划和施工设计肯定是巧妙无比,人力和物力的组织和管理也绝对是相当精细和严谨, 所以,俺们现在说中国速度,那是有遗传基因的, 实际上, 比起宇文恺这位老祖宗的建设速度和建设质量, 我们今天某些工程负责人也是要惭愧的。

    隋文帝做的第二件对中国有深远影响的小事, 是他制定了新的刑罚体系, 对于犯罪人员, 处罚分为五种, 分别是打板子的「笞刑」,打大棍子的「杖刑」,强制干活的「徒刑」,流放几千里的「流刑」, 还有砍了脑袋的「死刑」,废除了以前动不动就割鼻子,砍脚趾头,挖膝盖骨和割掉小鸡鸡的各种肉体刑罚, 而且死刑一定要不同部门审查三次以上才可以执行。

    这套相对文明的刑罚制度后来一直沿用到明清, 算是古代司法史上的一大进步,但你说具体的执行情况, 那就因人因朝而异了, 像宋朝出现的凌迟处死, 把活人一刀刀割死,那比起以前的割鼻子简直是残忍一万倍, 不过这事怪不到杨坚身上, 他的新刑罚体系的文明性是毋庸置疑的。

    除了上面说的两件大事和两件小事, 像生活简朴, 重视民生, 鼓励生产,整顿吏治, 消除边患等等这类历史上一般明君都能做到的事情, 我们的杨坚同学也一件不落, 都做到了,他统治的这段时间, 历史上称为「开皇之治」。

    一句话总结,杨坚是个非常好的皇帝,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, 这个好皇帝同时还是一个爱妻狂魔,他和她老婆感情特别好,这事儿对于杨坚和他老婆,也许是生活美满的好事, 但是对于整个帝国,那就难说了。那为啥和媳妇儿感情好,还影响到了帝国呢?备案号:YXX1zwdovZysM9NMGRHAQy4...